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陶瓷百科

Cer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瓷百科 > 瓷都艺术文化渊源

浅谈景德镇窑中的窑屋与窑巢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4-08-21 编辑:张博 点击:2075

槎窑的修建与柴窑迥然不一样(应该说柴窑与槎窑迥然不一样),分窑屋和窑巢二部份。窑屋占地面积通常为 400 平方米左右,以四方形为佳。附近用窑砖头垒墙,高约 2.5 米,空出窗口若干,用窑砖砌成窗棂,呈图画状。上面为槎楼,周围用锯成两半的细杉木竖状摆放,每块之间相隔约 5 公分,便于通风晒干槎柴。有的业主为了防火安全,砖墙砌到屋檐。窑屋大门有的为八字形,有的为一字形,门楣上用青石板雕琢窑名,有的粉白灰,用墨书之。槎窑窑名以业主商标命之,若替换业主,窑名也随之改变(柴窑则不一样,命名之后,在通常情况下不作改变)。窑屋柱子为粗大健壮巨大的杂木,摆放像棋盘。楼枋较密,楼板亦是用细杉木粗刨成板块摆放而成。楼板下铺放篾箦,以防尘埃漏入坯内。楼下从窑门到大门为通道,两头前沿为装坯码头,上方钉有坯架,进深处为寄存匣钵的“落”,每间落像一间房间,一户搭坯户一间,自有匣钵相隔,互不混杂。本烧窑户若兼制坯的, 当然也占一至二间。窑屋的后半部份为窑巢体,两头用泥土和碎石填充,高度与槎楼相平,一侧由石阶而上。这部份总称窑岭,隔有工人住宿的铺房,管开窑簿、下港先生算帐的客房,以及工人弄饭菜和洗澡处。别的,还有供奉窑神的小庙。窑岭的屋顶为两层飘檐,整个窑篷上方高出 1米余,空间的效果在于歇火后散热。大家把窑篷顶上部份称作“猪栏屋”。这里还有一段趣俗:槎窑的燃料为槎柴,每次窑都产有很多的柴灰,邻县鄱阳农户却需求柴灰作肥料,所以在业主建窑时,便买下一股“窑脚”,即农户担任猪栏屋上的瓦,凡窑内所出柴灰则归他一切。为此,窑内另辟一角为屯灰的“灰落”,到必定时分,农户来船将灰运走。为了灰的周转,他们还在沿河墩头上搭起了简便的灰棚,一时运不走的灰就屯在那里。为了使灰不泼水太多而过于沉重,每当年节,还给称“灰手”的窑工一些小惠,以求照看。若是他们来时碰上烧窑,就帮助在热灰上泼水和挑灰到灰落。平常,他们还肩挑谷箩,手提油壶,穿街走巷,口里不停地喊着“油换灰”!有的主妇以一匣钵桶柴灰,交换菜油二三两。

窑巢建于正后方,窑门有必要对着窑屋大门,以便通风。整个窑巢分窑弄、窑篷、窑塝、窑囱等部位。

窑头巨大,比作狮子头,上面二只眼为狮子眼,投槎口为狮子口,窑门八字脚为狮子脚,窑篷为狮子身,窑囱为狮子尾巴,这便是狮子窑的由来。

窑弄长约 8.4米,最高处称“头盖面”,高约 4.6米,最低处称“挂窑口”,高约 1.9米,最宽处称“大肚”,宽约 3.93米,最狭处称“甏口”,宽约 1.62米,窑囱底下称“余堂”,横约 1.44米,直约 1.56米,窑囱高约 8.5米。其他地段的称号是:进窑门之处称“窑门”,窑门下低洼处称“火仓”,与火仓平行当门称“一字”,两头称“牛角表”,进窑门左侧早年至尾称“上边”,右侧为“下边”。窑篷最前面称“窑头”,最宽处称“大肚”,中心称“中肚”,之后称“小肚”,余堂靠尾处称“靠背”,或叫“观音堂”,窑囱顶端在窑头一侧砌成尖角状,称“纱帽尖”,窑囱尾部一侧竖窑梯一乘,高度与窑囱持平。

窑篷的窑头上有眼 2只,叫“花古眼”,为看火用,中段正中 1只眼,叫“分火眼”,瓷器快烧熟时,把庄师傅在这里调查火候或钩“照子”,歇火后翻开散热。在近挂窑口处 2只眼,叫“照子眼”,也是快烧熟时钩照子用。窑门火仓前 2只眼,叫“档子眼”,封砌窑门时放铁砖(铁板长条)用,在上面砌结窑门。火仓两头 2只眼,叫“钩公砖眼”,烧窑时落灰用。窑门外八字墙上 2只眼,叫“灯火眼”,放照明灯用。封窑门时上方嵌 1只(匣钵)眼,叫“井眼”,调查火候用。近窑囱处 2只眼,一只叫“出砖眼”,一只叫“进砖眼”,满窑时,窑砖坯从这里传递进窑,开窑时,砖又从这里传出,然后堆码在窑岭上备用。窑囱尾部近人高处 1只眼,叫“看火眼”,调查火候用。有的眼以砖砌成,有的眼以穿底大器匣钵相嵌。

整个窑弄分若干地段,叫“窑位”,窑位不一样,火的质量也不一样,为此,坯房里的刹合坯工人,要依据窑位配釉,啥窑位烧啥瓷器。窑位不一样,烧瓷的柴钱也不一样。

各个窑位,均有专用称号,早年至后,大致有“拄子”“头章”“头盖面”“二盖面”“窝盖面”“窝里”“想里”“挂窑”“余堂”等(详见《槎窑窑位图》)。

满窑时,横的一排叫“一路”,三路叫“一码”,若干匣钵重叠成一根匣柱时,叫“一垛”。全窑满坯 35路左右,如专烧灰可器,约 3260筒。槎窑在满窑时还有格外的当地,即横的一排呈弧形,称“木梳背”,有歌诀云:“角紧当门松,墙下二三空”,“想里满得谷箩圆,前面满得扁担长”。因为呈弧形,前后的摆放天然构成斜角,这叫“半错拉”。正对窑门的“当门”部位,二根匣柱并排的叫“双当门”,独自一根的叫“单当门”,从“想里”往前,每隔五路“错拉”(位)一次,正中央也就呈弧形了,两头墙下也就不断添加匣柱,叫“升窑面”。这样做的原理是,槎柴火力较弱,为使热量悉数得到发扬,火路曲折而行,叫“包到烧”。若是是“对杠”(成直线)而满,火也就直入窑囱,白费了燃料。为了使火在窑内转弯抹角,在余堂的挂窑口处,仅下面三只匣钵的高度留有空地,上面悉数用泥封死。若是瓷器犯“老阴”,即色面不亮,青花不艳,就把余堂里的匣柱增高,使火在窑内停留时间更长,使瓷器熟透。

全窑中,“想里”和“窝里”窑位最佳,通常是烧窑户满烧个人的瓷坯。三个“盖面”为次等窑位,但烧瓷柴价与窝里一样。余堂、头章为最差窑位,余堂不易烧熟,头章却易烧老,又伤匣钵,故这两个窑位的柴价要打八五扣。从纵的来说,当门“现火”,两头“包墙”较差,从上下来说,表(杪 )上易老,兜脚易爽。别的,满窑还要依据窑弄巨细、坯的种类、时节而改变。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