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弄东接青石街36号,西至中山北路。弄长140米,宽1.3米,中段有两直角弯,水泥路面,相传元代有几户较有权势的侯姓人家居住,故名侯家弄。
坊间还有另一种说法,称这里曾出现过秀才,当秀才风光返家坐轿子进弄时,可弄子太窄有如喉咙,竟连四人小轿都抬不进来。结果风光美事却成为一桩笑谈,而“喉”与“侯”谐音,因此得名。
窑砖里弄,幽深古巷,这里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千百年的风霜,一砖一瓦都记录着一辈又一辈人的峥嵘岁月。侯家弄的地理位置很是优越,背枕珠山,出门见水,出了弄口就是沿河边,离最近的码头中渡口也不到200米距离,周边围绕的都是文化气息、陶瓷氛围浓厚的里弄。
弄外是车水马龙,弄堂内平静如水,走到里面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如今,整条里弄只剩下半边,与一栋栋老旧宅子相对的是一面粉刷不久的文化墙,黑底白字尤为引人注目,墙上面书写着窑火小镇由来与过往,接着描绘了一幅幅瓷器制作的流程,这一道道工序连成一段段记忆,一段段记忆宛如一幅史诗般的长卷,让人观后久久不能忘怀。
有人说,爱上一个地方,也许是为这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或只为一座熟悉老宅。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总会对它有种特殊的依恋。也许正因为居民在这儿住了多年,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才不愿意搬到其它地方。
侯家弄19号的大门与侯家弄21号一样都是有进深的八字门,门楼大气。只是,两家的大门有所不同,21号的木门用朱漆重新漆过,木料都可见是新的,19号的是老式木板门,看得出有些年头了。
越往深处走,房屋大多是十室九空,基本都已上了锁,老居民们也随着里弄拆迁而搬去了别处。沿着青石而上,由门缝向里窥探,屋内竟只剩几根残柱而已。就在转身的一瞬,一个清瘦佝偻的背影出现在眼前,在幽深里弄的尽头,老人就安静地站在那里,静待日落烟霞,看时光老去。
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岁月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却另有一份情怀难释,然繁华寥落,这百年弄堂,依然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