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陶瓷百科

Cer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瓷百科 > 瓷都艺术文化渊源

浅谈青花分水的色彩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4-08-18 编辑:张博 点击:1503

青花,是中国传统的瓷器装饰,青花分水则是青花艺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青花分水的说法出现于清代康熙朝,虽然分水画法在元代和明末青花瓷上我们才能看到,但只是这种技法在康熙朝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康熙朝典型绘画青花纹饰的一种技法。

上世纪五十年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家有“青花大王”之称的王步先生,在深厚传统基础上,借鉴水墨画特点,在青花装饰上创始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他所应用分水的技法也是变化莫测,他不仅在分水笔上掌握得相当成功,而且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做到“物为我用”产生丰富的艺术效果。如利用甘油覆盖装饰部位,利用坯胎吸水相当慢的特点,在装饰部位均匀的施上一层薄薄的稀甘油,用小题勺适量的料水,放于该部位上,若要平水,则均匀转动,要浓淡变化,则把这部位多侧于一边,低者自然浓,这与以笔分水又不一样,显得更加润泽。王步先生许多瓜果蔬菜小写意,多分以淡水,在转折间点缀一两点最浓的色块,使整个作品显得生动、清新、明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与水墨画相同,青花瓷艺术设计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同样是单色绘画。它具有中国国画的笔致趣味。由于它是用毛笔把图象相接抒画在瓷器上,烧成后在洁白光润的瓷面上,透出青色的国画般的艺术形象,而且青白相映,幽靓苍翠,十分富有艺术魅力。青白关系是青花瓷器构成的基本关系。记得“青花”历史长河里有这样一段关于青花色彩的小折子:主管烧造瓷器的大臣请示五代后周皇帝柴荣烧瓷器颜色,柴荣大笔一挥:‘雨过天青去破处,这般颜色烧将来。’真是好潇洒,烧瓷的大臣和工人们你们去琢磨吧,想象的空间大着呢。但是,中国百姓高智商者毕竟不少,终归烧出了令主子满意的作品。这大概就是恐惧效应一说了。所以,到了宋代人们就索性将青花叫作‘天晴’、‘天青’。这可能是与青花瓷艺术设计色彩最早的记录。景德镇民间青花画工在处理青白关系上还十分注重水墨画在处理色彩构成上的经验,往往关心留白,既表现了青花装饰的实处美,又显现了青花装饰的空白美,有的甚至大块留白,以虚当实,形成白多于青的空灵格局。

青花瓷在元代迅速发展是大家公认的历史事实。元代青花瓷流行的原因,与元代蒙古族统治者崇尚青色和白色有直接关系。草原绿洲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看来蓝色是人类共同的天然爱好,否则为什么青花瓷器在元代一经产生就那么快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陶瓷的主流而经久不衰?否则为什么以生产青花瓷器见长的景德镇何以能成为世界的瓷都呢?可见瓷器的装饰色彩是多少重要!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可见古人喜爱青花的心情。青花瓷青白分明,就因为他是在透明釉下施彩描画。

青花瓷艺术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非常接近,都是使用毛笔进行描绘,绘画都是在单一的色彩中追求浓淡、阴阳、虚实、远近的变化和丰富的艺术效果。虽然民间青花画工在文化艺术修养上不如传统的水墨画家那么高,但是其画理是相通的,其艺术的创造精神是一致的。“青花虽只用一种色彩,但是由于调料的浓淡,用色的层次,而能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所谓“同一色也,见深见浅。一瓶一缸,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者,娇翠欲滴。””

为了像水墨画家在宣纸上通过水墨的沉浸达到墨分五色的效果,景德镇民间青花画工在明晚期也掌握了青花“分水”的技法,为此产生了专门的大肚分水笔,同时分水的青花根据深浅的不同,从而创造了五色青花的效果。这一时期的青花是一种自然明快,而变化又很微妙的颜色。同是蓝色,就有湖蓝、孔雀蓝、钴蓝、深蓝、群青、普蓝等待之分,使用的是“苏麻离青”这种低锰高铁的进口青料,烧成后其蓝色浓而不艳、鲜而不飘,既清新明快,又沉稳典雅。

同样的表述在《陶冶图说》中也有记载:

《陶冶图说》中讲的“染”,是渲染填色,在景德镇窑场又称“分水”。青花“分水”要掌握料性和水性。青花的分水料一般分为头浓、正浓、二浓、影淡等一种颜色,其深浅浓淡主要由含水的多少而定,含水少则浓,含水多则淡。分水的方法,是在纹样的勾勒线内,用不同浓淡的料水分色,以达到青花画面明、暗、浓、淡不同的色调效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青花艺术设计中的“料分五色”正是对于水墨画中“墨分五色”的一种模仿,是希望青花艺术设计更大地体现出水墨画的色彩效果。道家极力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五色令人目盲”等消色倾向,所以在几千年里渐渐形成中国艺术独有的文化环境,造成罕见的艺术品质和审美特性。它用最原始的色彩本能为整个人类在古代创造了代表人类古代色彩自觉的倾向性。我们看到在这个单色体系中所表现的一切,比如花草、人物、动物、山石、树木等等,与原始的色彩差距是何等的悬殊,但毕竟成功地替代了它们,从来不会有人因色彩的不同而提出质颖来,对于早已适应了这种审美形式的中国人来讲,单色体系所表达的结果,感觉是自然的,可谓此时“无色”胜“有色”。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