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陶瓷百科

Cer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瓷百科 > 瓷都艺术文化渊源

浅谈陶瓷雕塑介入装饰环境的独特方式(一)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4-08-17 编辑:张博 点击:1291

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备相当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众所周知,中国造物文化的悠久、发达、辉煌、丰厚,无与伦比、举世公认。工艺造物文化对装饰环境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代装饰环境中,如何传承中国造物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是谁?我们象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当今人类对现代生存环境的焦虑。技术与理性虽为人类筑起工业化的都市环境,然而,它们的增值则严重地阻隔了人与自然的生命联系。人们久违了阳光、砂石、草木和新鲜的空气。污染、噪音、单调、沉闷、冷漠高节奏等现实因素或心理感受无时不在搅扰着人们。拯救这个环境也是拯救自我。陶瓷雕塑作为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也必须分担改造现代环境的历史重任。陶瓷艺术介入环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苏联马马也夫高地的《祖国——母亲》以群体空间的综合造成一种特殊的空间机制;史密斯的雕塑把造型要素抽象到最低限度,使它融合到自然中去;里伯曼的雕塑的空间形体构造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使审美主体在对同构于自然性状的空间形态的观照中产生愉快的心理效应。上述诸例都是陶瓷雕塑家借鉴的经验。陶瓷雕塑还有属于它自己介入环境的途径,对陶瓷雕塑肌理美的发掘是陶瓷雕塑与现代环境相吻合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

传统的工艺造物文化机制,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整体的文化生态系统。笔者试从现代环境要求出发,着重对传统造型要素系统范畴分析,形、色、材、位、向、数、时、比、应。以寻求陶瓷雕塑肌理艺术可否适应现代环境要求。

1、形 此处指造型及造型要素点、线、面、体。“形乃谓之器”,“成形曰器”(易辞)。人类对形的深刻认识,主要是在制造工具的实践中,体察到各种形状变化与功能的关系,并在造物中形成了物态化意识。

肌理作为陶瓷艺术术语,一般指陶瓷作品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手法和烧成阶段所造成的表面信理组织,它是材料、制作、火炼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在艺术作品中,肌理一般有二种主要形态:(1)自然肌理,指不经艺术家之手已存在着的信理组织,如:石纹、木纹、布纹或纸纹。(2)人工肌理,指由艺术家的人为作用而产生的纹理组织,如笔触、墨迹、水痕、刀迹、凿痕等。由于陶瓷雕塑在艺术家手中成型后均需烧制才完成其全部制作过程,是故就烧制的人工性而言,陶瓷雕塑表面的纹理组织均属人工肌理,这是陶瓷艺术与其它造型艺术的不同之处,故有“火的艺术”之称誉。当然,物质性的肌理本身并不具备审美的价值,肌理效果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它完全取决于主本的人,因此,肌理的审美本质根本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情显现。造成肌理审美价值的心理机制的便是“心物同物”。格式塔心理子派认为,知觉对象的“形”不是容体本身的性质。而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即格式塔(From)性质的力的结构形式。在心(心理)一种(视觉容体)之间的“场相互作用”下。同构的张力样式被激活而产生审美知觉。于是这种心物同构便赋予视觉客体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2、色 即色彩

可以看到,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展示了中国传统肌理观点。人们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在器表面上创造丰富的肌理(如绳纹、划纹、席纹、纹钉纹、点戳纹等)而不抺去粗糙的痕迹。进入封建社会层,这种肌理观日渐成熟。从原始青瓷到唐代的越瓷,宋代的官瓷,汝瓷和龙泉青瓷,“如冰似玉”、“釉若凝脂”之肌理品质的逐渐完善,显然是有意识地追求“玉”的肌理效果。“黾裂”与“冰裂纹”“鱼子纹”“百极碎”“柳叶纹”;气泡与“油滴”橘釉“钓釉”,缩釉与元代青花,庇点与明乐宣德青花……正是这种肌理观,使人们对陶瓷肌理的评价是审美的而非技术质量的评价。

3、材 材料、材质,造物的物质条件。《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工。”取材应时,因材施艺,讲究材美工巧。

就陶瓷生产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而言,以合规律的技术理性来规范制品肌理。中国古代的陶瓷肌理观受这种文化精神指引和影响。主张物我同一。能动地从物的感性形态中感受人的价值和尊严。正是这种肌理观,使人们能够放弃胎釉洁白如雪的形瓷而代之以乳白如象牙的定瓷和隐青有如假玉的景德镇窑。正是这种肌理观使人们能放弃唐代高光泽的铅釉而代之以宋代的长石釉。也正是这种肌理观才使人们不会失去发现和利用那些仅技术,反规范肌理的价值并发展其审美物质的机会。因此这种肌理观不受理性遮蔽,而充满人性的光彩。

4、位 一指构图布局。二指定位,当位,如图案的“四方八位”。成位立象,各得其位。

陶瓷“缺陷”肌理的偶然性,随机性所造成的丰富视觉样式常常能启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陶瓷肌理作为人类情感的物化形态往往隐含着与人类心理对应的同构契机。艺术家对表现媒介的选择并非对物质客体的选择,而是对同构于自我心理情感的投射对象的选择。人与物同构默契的关系,虽由主体的人能动地建立,但物也常常以它具有表现潜能的表现纹理组织启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缺陷”肌理的偶然随机性所造成的丰富的视觉样式,无疑会使这种启发的可能性更大更多。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