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红釉,基本为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红釉和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前者如祭红、钧红、郎窑红、玫瑰紫等。后者则有矾红、珊瑚红及以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等。
由于民国时红釉的烧成率极低,废次品相当多,有时还达不到1%的成品率,所以民国红釉器产量小,存世品少,市场价格在当时亦较高。
祭红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红釉,还原气氛在1300度左右烧成,始烧于明代初期,宣德时烧造成熟。由于祭红对烧成条件的敏感性强,质量不稳定,好的成品极难一见。由于配方不同,烧成时的条件不一样,其红色也不完全一样。民国时鲜有色腻而润的器物。多数器物色沉而暗。
民国时会烧造祭红釉的艺人较郎窑红、钧红等艺人要少,其配方也不过十余种。较为优良的配方是:铜花0.41%,寒水石2.35%,花乳石2.35%,海浮石1.23%,陀星石1.23%,云母石0.82%,铅晶料1.64%,珊瑚0.41%,石英0.41%,釉果73.85%,二灰14.4%,锡灰0.9%。
郎窑红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红釉,还原气氛在1300度以上烧成,因清康熙时郎廷极督陶时烧造成功而名。烧成的困难极大,当时便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其特点是色泽浓艳,清澈透亮,釉面有细纹片的特点。虽然民国时制作郎窑红釉的艺人较多,但成功的作品较祭红更为少见。
豇豆红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釉,还原气氛在1280度左右烧成。豇豆红釉清康熙时烧制成功,因色调如成熟的豇豆而名。民国时会制豇豆红的艺人不多,加之配方不同,成品有高低上下之分。但均达不到康熙时的烧造水平。
钧红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红釉,在还原气氛1300-1320度烧成,创烧于宋代钧窑。具有滋润均匀、灿烂鲜艳的显著特点,釉面有细小开片及流淌现象。民国时烧制钧红的艺人较多,为铜红釉中产量最多,烧造较易的品种,但质量有高低之分。
珊瑚红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烧成温度在980-1120度左右,珊瑚红创烧于清代。施釉方法是将红釉吹在烧好的白釉器上,釉色均匀光润。民国时烧制珊瑚红釉的艺人较多,且均能达到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