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至正型元青花产在景德镇?(一))
元青花残片集中出土的地方可以确定为元青花遗址区,但不能确定为元青花窑址遗迹区或元青花窑址区。元青花窑址区的确认,至少应该发现前面提到的两大直接证据之一。遗憾的是,在景德镇地区的考古发掘中,这两大直接证据一个都没有。
有人认为,景德镇地区没有找到至正型元青花窑址的残器、窑具遗迹层,是因为这些年来,盗挖盗掘的现象太严重了,以至于这些遗迹层被破坏掉了。这种说法更难以成立。即使整个遗迹层都被盗挖过,那些至正型元青花的窑具盗挖者不可能都搬走。更何况,截至目前,在市场上能够见到不少的普通元青花窑址残骸,可至正型元青花的窑址残骸却极少见到。
元青花窑址残骸大多是普通元青花小件。直径达30多厘米的元青花大碗,是唯一可以算作至正型元青花的窑址残器,但它仍然不是伊朗、土耳其那类大件的窑址残骸。那些高达一米以上,或直径达60多厘米的至正型元青花大瓶、大盘的窑址残骸,即使都被窑址遗迹的盗挖者盗走了,也必然会在市场上出售。可是,至今无论存市场上,还是民间藏家手中,连一片大型的至正型元青花察址残骸都没有见到,这说明什么?
例如,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辉煌印记”中国元青花标本展,汇集了大量景德镇考卉发掘和民间藏家收集的元青花标本。其中有不少可以看作至正型元青花的残片,全部都千千净净,没有窑牯、没有匣钵粘连、也没有严匿的变形,显然都不是窑址残骸。既没有找到至正型元青花窑址,又没有发现至正型元青花窑址残骸,那凭什么认定至正型元青花窑址一定在景德镇?
最后,根据营建文、徐华峰<近年来元代青花窑址调查与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第六期)一文的观点,景德镇地区的元青花窑址区,除了湖田窑址区,更多的应该是在景德镇老城区。也就是在小巷嘴、落马桥、电瓷厂一刘家弄、戴家弄、小黄家弄一桂花弄(十八桥)、四图里(半边街)这六处。可是,从地形地貌看,这些被认作是“元代青花窑址”的地点也有诸多疑点。
古代无论是龙窑还是馒头窑,都需要有一定坡度以控制窑膛内抽风强度和火流的走向。从落马桥、四图里、十八桥、戴家弄这些无青花残片集中出土处的地形地貌来看,这些地方都是平地,基本没有坡度,元青花窑址不可能建在这些地方。不仅如此,这些“窑址”分布很奇怪,它们是沿江边一字排开的。在这么狭窄的地域,一字排开这么密集的“窑址”,这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吧?
这种现象用窑址是解释不通的,反过来,如果说落马桥、四图里、十八桥、戴家弄这些元青花残片集中出土处不是窑址,而是元青花仓库的话。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元青花瓷器仓库密集地建在江边,一字排开,方便水运。这就非常合情合理了。既然是仓库,当然应该建在平坦的地形上。这些地方没有坡度那当然是正常的。这与内蒙卉元上都、北京元大都集中出土元青花瓷片的情况完全相同。它们都不是窑址,而是元青花的仓储转运地。已经发现的至正型元青花残片,是景德镇地区设立的大量元青花瓷器仓库在搬运产品过程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