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栽种梅花,《诗经》、《山海经》和《尚书》中都有记载。南朝以后,特别是唐宋以来,梅花以它斗雪迎春的形象大量出现在文学、艺术的作品上。在画家们的笔下,梅花还往往与松、竹在一起,称为“岁寒三友”或以兰、竹、菊一起称为“四君子”。
梅花独放天下春,夏秋时果实累累。梅为中华民族最先认识到的可食之物,同时花以其形色高雅、刚毅、圣洁,被人们用以比德,畅神,逐渐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审美对象,进而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梅文化。由食梅,植梅,用梅而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阿爱梅,赏梅,由梅品而人品,历代梅文,梅诗,梅戏等层出不穷。
梅花象征着铁骨铮铮,不屈不饶,幸福吉祥。敢斗霜雪,疏放冷艳的梅花,在儒家正绕观念涂抹下,成为高洁守道的凛然君子,不畏严寒刚毅雄杰,惊顽起懦的勇猛斗士。毛泽冬《咏梅》一词更是把这种精神提高到一新的时代高度。满身清气,屹立于严寒里;坚贞不屈,傲视风雪;独立,奋进,不依附于他物,正是中华民族气魄之根本,节气之象征,无疑也是梅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梅也是幸福吉祥物。古人认为,“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绽开五瓣,象征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有梅开五福之说。喜鹊在梅枝上欢悦鸣叫的图案,常被称为“喜报早春”,“喜报春光”,“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吉祥图案还有“竹梅双喜“,由竹梅和两双喜鹊纹图,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贺新禧。
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对梅花的钟爱之情和咏梅之风,不能不对陶瓷艺人产生影响。明清以来,把梅花作为一种传统的造型和装饰技艺加以继承和发扬,在各种器物上装饰梅花,用浮雕、堆贴、彩画、模印等装饰技艺,形成瓷器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