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红釉是以含铜物质为着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的红色釉。理论上讲,以氧化铜做发色剂,在还原焰中煅烧,就能得到鲜艳的红色,这就是铜红釉。但自古以来,这种鲜艳红色烧成者极稀,为世所珍。
铜红釉起源于唐代。北宋末年,由于辽金入侵,社会动乱,名扬中外的古代钧窑也随之瓦解,据说当时部分钧窑艺人岁宋室南迁,把钧瓷生产技艺传入江南。后来在江西、广东、宜兴等产瓷区发展了许多钧瓷分支。
由于南北方窑炉结构不同,原料性能各异,所以各地钧窑产品都各具自己的特色,使铜红窑变釉系得到了充实和发展,成为铜红窑变釉后起之秀,其中以景德镇钧窑为最,相继发明了本色釉(钧红、郎窑红、美人醉、霁红)、窑变花釉(宋钧花釉、郎红花釉、钧红花釉)、釉里红等三大部分系数十个品种,均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代景德镇瓷器的铜红釉多呈猪肝色,不够鲜明。明初烧成永乐“鲜红”与宣德“宝石红”名贵品种,质料细腻,红而深沉,釉汁莹厚,器口一周洁白宛如玉带,为后人所重,有“以鲜红为宝”的评价。明代中期以后铜红釉一度煅烧,《大明会典》说:“嘉靖二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作矾红。”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后,在郎廷极督管景德镇窑务时,铜红釉又得以恢复,世称“郎窑红”,并创烧出豇豆红、霁红等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