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陶瓷百科

Cer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瓷百科 > 瓷都艺术文化渊源

商周战国石器的陶瓷发展特点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4-07-26 编辑:张博 点击:2897

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约为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早期便设有分工制度,陶瓷的生产独立成为一个部门,受到重视,主要生产灰、白陶。商代中期产生了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为我国瓷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代晚期陶瓷工业根式不断改进和提高,流行仿铜器造型,并大量烧造灰陶明器,这以时期白陶器表的图案雕刻艺术异常精细而绚丽,成为一大特色。

周代陶瓷之完美。为前代所不及,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兼有泥质和灰砂红陶,纹饰多为花叶粗线,龙凤夔云等,取材范围广泛,审美价值较为提高。器形有鬲、甑、登、罐、缶、壶等,皆为祭祀神炊烹饮食之用,极具完备。

战国的陶瓷,是在前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更集中,更专业化。仍以灰陶为主,多为轮制,成批生产,仿铜礼器的陶明器,如鼎、豆、壶、垦等,纹饰极其讲究,常使用暗花、磨穴、线刻、朱绘等多种手法。另外,陶俑、实物陶模和动物陶塑等普遍代替活人殉葬,反映了人们观念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原始瓷处于瓷器的初级阶段,它是以接近与瓷土的原料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经过1200度的高温烧成的瓷器。其胎骨细腻坚硬,叩之有金石之声,釉色光亮,为青绿色,施在器表和口沿部分,釉底极薄。与白陶和印纹陶相比,较为坚硬耐用,不易污染并且赏心悦目。原始瓷的制作多采用泥条盘筑法,辅以手捏和轮制,器形有尊、垦、壶、盂、豆等,突出特点是敞口、鼓腹、折肩、小底。常见纹饰有方格纹、篮纹、叶脉纹、锯齿纹、弦纹、席纹、圆圈纹、绳纹等。与同期印纹硬陶的装饰风格极为类似。原始瓷出现与商代中期,约为公元前16世纪,盛行与商周战国时期,只到东汉才逐渐被成熟的青瓷所取代。印纹硬陶崛起与夏商时期,延至秦汉,分布范围相当广阔,可以划分赣江鄱阳湖区、太湖区、南京镇江区、湖南区、岭南区、福建区、粤东闽南区等七大区域。印纹硬陶的成分介于陶土和瓷土之间,用含铁量高达7.14%的黏土制作,在1200度左右的温度烧成,不挂釉,表面拍印几何图案。它的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细腻。多呈紫褐、红褐、灰褐色和黄褐色,纹饰复杂而富于变化,规整匀致,常用的有编织纹、曲折纹、格形纹、图形纹、波形纹、条纹、云雷纹、叶脉纹、齿形纹、绳纹、爪形纹等,装饰性很强。其造型多为罐、钵、缸、盂等。白陶出现与新石器时代中期,商代后期发展到顶峰,至西周逐渐衰落,白陶多为手制,兼有泥条盘制和轮制法。因其比一般陶器胎质坚硬且洁净美观,在当时多为统治阶级所用。夏商时器形主要有酒器和豆、钵等食器,器表多刻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是仿同期青铜礼器的一种极珍贵的工艺品。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