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陶瓷百科

Cer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瓷百科 > 瓷都艺术文化渊源

甘肃的彩陶文化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4-07-26 编辑:张博 点击:1986

甘肃是最早产生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彩陶文化最为兴旺发物华达的地方。甘肃彩陶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在中国乃至世界彩陶文化中物中也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它是人类共物同的文化遗产。甘肃史前文化序列大致是: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邵店村,距今已有5000年至7000多年,属于新石器中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比西安半坡遗址早1000年左右。大地湾一期彩陶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彩陶文化物,它将中国彩陶文化产生的时间上溯到大约距今7000年至8000年左右,这和国外目前发现有彩陶的两河流域的耶莫文化和哈孙纳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这充分说明中国彩陶艺术从一开始就是黄河远古儿女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博并非来自遥远的西方,这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走进大地湾,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原始村落的博物馆。1973年人地湾遗址山上的众多彩陶当中,有一件罕见的人头彩陶瓶,史学界称之为东方维纳斯,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高31.8厘米,为细泥橙红陶,略残,器口为圆雕人头像,头顶为瓶口,双目镂空,瓶身彩绘弧形三角斜线和简化变体鸟纹交织成的图案。人头形器口瓶采用泥条盘筑法兼手捏而成,是一件远古时华期十分珍贵的彩陶艺术精品和精美的雕塑珍品,反映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时对女性的高度崇拜,记载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与惊人创造力。

二、马家窑文化、半物博山文化、马厂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甘肃彩陶的鼎盛期,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相承发展时期。

()马家窑文化属于新石器晚期文化,因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一带,东到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南抵甘肃草原及四川北部。学者认为它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中分支,所以又称甘肃仰韶文化,上承仰韶文化的石岭下类型,下接齐家文化,大约物华距今4000-5000年左右。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突出特征是器物表面打磨精细光滑,上面用浓黑如漆的黑彩表现各种花纹,有时也发现兼用黑白两彩绘制成具有典雅清新、独特艺术风格的精品彩陶。根据目前收藏在民间的黑白彩陶精品分析,我们认为彩陶是在母系氏族社会举行大型礼仪活动时所使用的祭器,并非使用器。马家窑彩陶纹饰多用粗细线条构图,均匀对称,浑然一体。其中动物花纹有鸟纹、鱼纹、蛙纹、物蝌蚪纹,几何花纹有漩涡纹物、水波纹、圆点纹、三角纹、桃形纹和草叶纹等。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纹饰极富变化而且体现出先民傍山而居的生活气息,仅一种蛙纹就很少有重复的式样,动物的各种形态十分生动,极富生命力,这是马家窑彩陶艺术最大的特点。马家窑彩陶几何纹协调统一,各种点线面简括传神,使点和线这种简单的几何纹饰被赋予生命的律动感,这是中国其他彩陶艺术都难以媲美的。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中,以蛙纹最多,并贯穿始终,其纹饰之丰富,色彩之绚丽为世界所罕见。除了华形态各异的写实蛙纹之外,还有大量抽象蛙纹。在马家窑文化时代,蛙被当作图腾,蛙纹也成为氏族的"族徽""族标",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集中反映了原始社会对富裕的追求和多子多孙的愿望,小孩能像蛙一样活蹦乱跳,延长寿命,传宗接代,蛙是母系氏族社会人们最早崇拜的图腾之一。

()半山文化彩陶器型和花纹是继马家窑彩陶而发展的,绘制技术不断提高,人们刻意追求繁丽的装饰效果。彩陶以繁茂精丽为特征,以几何形为代表,尤以旋纹样式最具代表性,大多数纹饰带有锯齿形,多用黑红两彩。图案密中有疏,使人感觉大气,线条流畅、器形饱满。半山文化彩陶器上下有平行的多道漩涡纹,使图案更有律动感。半山文化彩陶中的神人纹最引人注目。半山器形一般较大,作为盛水的壶和储藏食物的罐、瓮。研究发现,绘制一件大型彩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在当时的条件下确有很大的困难,这也充分说明半山部落先民过着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彩陶技艺,达到了彩陶艺术新的高峰。

半山文化彩陶是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和社会生活中而产生的特定艺术式样。每一种能长期流传的纹样其产生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所以彩陶上的各种人纹、几何纹、蛙纹、水波纹、网格纹、大小圈纹及各种动物纹、图中腾纹并不受生活中的真实形象限制,尽管描绘神人纹时始终突出了人的基本特征,但产生了非常丰富的变化式样。概念的神人是用各式各样的具体形象表现的,反映了氏族社会晚期人们已能夸张地去想象。我们认为在当时具象与抽象的表现不存在截然不同的鸿沟,彩陶上的各种纹饰的发展与延伸,表明作为氏族共同体的表象纹样与色彩更富中有生命力。

()马厂文化距今大约3000-3500年左右,是继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这时期陶器种类繁多,图案多变,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白陶。早期器表打磨光滑,晚期只有个别打磨,大部分未经磨光,器表比较粗糙,出现大量红色陶衣,也有少量白色陶衣。纹饰以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万字纹、菱形纹和三角纹为主,构图较松散。马厂类型彩陶图案丰富,造型繁多。如民间收藏中有一件精美的""字纹绘神人纹长口瓶就是马厂极精的一件代表佳作。常认为十字是佛教的华博专用符号,梵文释为"中华胸部的吉祥标志""包罗万象",中国佛教界称之为"吉祥海云相",北魏时译为"",鸠摩罗什、玄奘译为""字。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彩陶上"吉祥如意海云相"万字纹和神人纹十分精确、成熟地组合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马厂先民的又一次伟大的纹饰创造。将""字纹和神人纹绘制于同一件器物上,她的具体含义和特定意义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研究。

三、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

马家窑文化之后又有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一直延续到殷周时代。齐家文化,距今4100多年,主物要分布在甘肃、青海、陕西省境内的黄河中华、洮河、大厦河、渭河、湟水流域。四坝文化时代相当于中原的夏朝,主要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我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一种文化,属于青铜器与彩陶的混合使用期。辛店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洮河、湟水的交汇地带,时间不晚于距今3400年,从商代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寺洼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物到11世纪,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省的千水、泾水流域。沙井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西部一带,年代距今3000年至2500年左右,大体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在这五种文化中我们不难看出甘肃彩陶文化从成熟到衰退的全过程。

四、甘肃彩陶中华的历史文化价值

甘肃彩陶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的象生性纹样和编制物纹样。象生性纹样现出由写实发展为写意过程,而这种按理念去重新设计自然形象的表现方法,为现代美术家提供了许多富于启发华性的实例。甘肃彩陶的几何形图案,有许多独到之处,以各种方式延展出许多旋动的图案,具有奔腾不息的动感。甘肃彩陶与其他地区彩陶相比,从图案之精美,花纹之丰富,数量之巨大,都是出类拔萃的,评价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毫无过誉。中华甘肃彩陶是中国彩陶最物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是中国原始艺术的珍品,也是世界古代艺术宝库中灿物中烂夺目的瑰宝,在原始艺术宝库中闪发着夺目光辉。远古的甘肃彩陶,以其久远的历史,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绚丽的图案花纹,自8000年前发展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构成漫长而完整的发展系列,为我国的彩陶艺术做出突出贡献,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彪炳千秋的巨大意义。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