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陶瓷百科

Cer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瓷百科 > 瓷都艺术文化渊源

鸡娃灯的发展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4-07-21 编辑:张博 点击:3331

历史上,陕西民窑曾烧造出形形色色的瓷灯以供民间日用,其中有一种别致的灯具称作“鸡娃灯”。它一般长10厘米左右,可握于掌中,造型小巧可爱,酷似一只雏鸡,在装饰上多采用朴实无华的黑釉和酱釉,也有青花制品。其形状如同一只带流小壶,从壶口中注入灯油,在流状小嘴中放入灯捻。壶口有小平沿,有的还用长短不等、两端尖锐的细铁条缠绕成一个叉形把手。鸡娃灯壶口小、重心低,不易倾倒且便于携带,在陕西渭河以北的煤矿一带,除了农家使用外,小煤窑一直也把它用作矿灯,铁叉状的把手很方便插挂固定。渭北鸡娃灯的造型演变与用途通过近年来陕西铜川陈炉耀州窑考古调查得知,最迟在清代陕西渭北就已烧造黑釉鸡娃灯了。

  清代的鸡娃灯形体饱满,形如雏鸡,腹部鼓圆,方唇敛口,口沿较窄,灯口形状与宋代梅瓶采用的蘑菇口近似。灯捻口的水平位置稍低于注油口,颈较短,平底内凹,施釉不及底。

  民国时期,渭北烧造鸡娃灯的窑口增多,澄城、白水等县民窑也有烧造。陈炉窑烧造的黑瓷鸡娃灯曾见有“孟明堂制”款,有的还模印阳文“孟明堂”、“天下第一”、“孟”等款识。民国时期的鸡娃灯流部增长,口沿加宽,腹部略扁圆,灯捻口的位置与注油口平齐。

  到了解放初期,灯流改为素面无釉并与壶口平齐以方便叠烧。灯腹呈长方形,造型显得方正呆板,底足也由平底内凹改为平足。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力在农村普及,煤矿照明也改用电灯了,鸡娃灯遂告停烧。直到80年代以后,耀州窑复制厂又开始烧青花瓷及黑瓷鸡娃灯,但这时的鸡娃灯已不是实用灯具,而是作为民间工艺瓷烧造的。

  2002年以来,铜川市文物考古部门在陈炉镇一带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古窑址调查及地层解剖,陈炉镇窑场包括上店、立地坡、陈炉三处,从新的考古收获可知,类似鸡娃灯造型的壶形瓷灯在金元时期并未烧造。

  上店和立地坡发现的金代瓷灯有两种,金代前期为敞口、斜腹、平底,腹部由斜向微弧演变,金代后期出现一种厚壁、敞口、斜腹、圈足的灯具。蒙元灯与金代相类似,但灯腹较为圆弧,多沿用宋金以来的敞口、斜腹、平底灯造型。此种灯在蒙元还演变出一种敛口灯,腹部为斜腹略弧,到元代后期腹则更弧。金代后期出现的厚壁敞口斜腹灯到元代前期变为直口斜腹,元代后期又变为敛口、斜弧腹,还出现了平底灯。引人注目的是,元代后期耀州窑立地坡窑区还烧造省油灯。

  明代瓷灯则有两种,一种沿用宋金以来的敞口、斜腹、平底,另一种胎体厚重,口沿有刻槽。明代早期未见,中期由斜腹向斜弧腹演变,口沿明代中期为敛口,晚期为敞口。

  清代灯仅见于晚期,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敛口形,造型似高足杯,但较矮,中间有灯柱。另一种为鼓形,顶有注油孔和灯芯孔,这种鼓形灯在民间使用较多,俗称闷灯。

  与渭北鸡娃灯相似的带流壶形灯在山西、河北等其他北方省份民瓷中也存在,有的还在壶流的两侧各贴塑上一只弯曲牛角,造型如卧牛,称之为“卧牛灯”。2005年笔者在新疆参观学习时,在吐鲁番的坎儿井遗址陈列文物中也见有黑釉鸡娃灯,当地称之为“靴形灯”,黑瓷、釉陶和铁制品均有。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这种瓷灯作为地下挖掘导水横井时的定向灯,在黑暗的地下挖掘坑道时,只要使用三盏以上的油灯,确保油灯排列为一条直线,就能保证挖掘坑道的笔直,与现代枪支“三点一线”的瞄准原理相同。鸡娃灯在新疆被用作挖掘坎儿井的定向灯,这也为我们重新认识渭北鸡娃灯的用途提供了新思路,鸡娃灯在陕西主要使用于渭北产煤区,除了煤矿中用作照明具,它们很可能也曾被作为挖掘坑道的定向灯使用。

  鸡娃灯与明清书灯的造型比较

  鸡娃灯与卧牛灯造型大同小异,而与我国传统的浅盘、碗状瓷灯明显不同,渊源应是来自一种带流的壶形灯具。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都烧制过带流的壶形瓷灯,时人称之为“书灯”。“书灯”这一称呼在元代就已出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明宣德官窑烧制的青花壶形书灯,通高12.7厘米,通体描绘花草图案,肩上横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灯制作精巧,造型为一扁腹小壶立于托盘之上,与此相似的青花瓷灯在清雍正时也曾烧造过。

  把明清官窑烧制的青花书灯省去了高座、执柄和灯盖,不就是民间“鸡娃灯”的造型吗?这种壶形瓷灯的灯捻从流部放入油壶里,由于带有壶盖,油料不易挥发,并收美观、实用、省油、清洁之功。我国宋元时期南北方都烧制过腹部注水的“省油灯”,如四川邛崃窑、浙江龙泉窑都有烧造,笔者在藏友处还见过一件元至明初时期耀州窑烧造的黑瓷省油灯。这些宋元时期的浅碗形夹腹省油灯,制作费时费工,灯油在敞开的瓷盏中也比较容易挥发,虽然在夹层中注入冷水,“每夕一易之”,但节油效果一般也仅有百分之一二十。而明代开始出现的壶形瓷灯,灯油在相对封闭的壶体中很难挥发,效果优于此前的省油灯,因此敞口的夹腹注水灯最终被节油效果更佳、制作和使用更为简便的壶形瓷灯所取代。

  壶形带流灯与外域文化的关联

  民间鸡娃灯的造型源于明代御窑书灯,这一发现使人们对鸡娃灯不由刮目相看,也使人们对其造型渊源更产生了兴趣。在历史上,我国传统瓷灯多采用平底台盘状或浅碗形、杯形造型,不仅瓷器如此,汉唐时代常见的陶灯、玉灯、金属灯具也是如此,在我国明代以前的古陶瓷灯具里确实没有这种腹部封闭的壶形灯具。

  明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把一批造型奇特的西亚阿拉伯风格金属器皿带回朝廷,因此永宣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仿照西亚金属器皿烧造出大量的青花瓷和白瓷,这些风格奇特的精美瓷器既可以满足宫廷使用,也可作为礼品与伊斯兰文化区交流。在此种背景下,永宣官窑烧造出造型与传统迥异的壶形瓷灯——“书灯”。上行下效,民窑遂仿效书灯,借鉴这种外来造型,并加以简化,烧造出了鸡娃灯。由于这种造型便于制作与使用,省油效果明显,遂在清代、民国时期流行开来。

  壶形带流油灯历史久远,其造型来自西亚和北非,甚至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科学》杂志中译本1983年第4期刊登有Fitch所著《科萨的油灯》,记载了罗马带嘴油灯的发展演变。该文介绍,在意大利罗马以北120公里的科萨古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罗马文化中主要的室内照明用具油灯的演变规律:“最初的油灯是粘土手制的浅钵,为轮制或手制,钵中装有半钵油,灯芯就漂在液面上。后来,一些富有想象力的陶匠在陶灯烧制之前,把钵的边缘捏出一个小唇口,这样,灯芯的一头就可以高出油面之上。下一步的改革是把钵的边缘除了捏出的唇口之外均向里弯,以减少灯油被溅出的危险。再下一步,唇口消失了,手制的锥形陶嘴取代了它的位置。”2005年,笔者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古罗马&汉长安——东西文明比较大展”上,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罗马油灯,展览陈列有数盏罗马陶制壶形油灯,还展示了一件庞贝出土的带人物雕塑的三嘴青铜壶形灯,庞贝出土的两盏红陶质壶形灯还装饰有鹰形及面具纹装饰。

  罗马造型的壶形灯其实早在唐代就传入了我国。1959年新疆巴楚曾出土过一盏唐代壶形铜灯,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浅盘式灯迥异。此灯高度仅有7.1厘米,外形如同一把没有盖的长嘴小壶,铜灯由灯盏和灯座两部分组成,壶嘴中应是放入软灯芯,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件铜灯模仿自罗马灯具,甚至可能就是一盏罗马铜灯,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亚辗转传入的。

  这种西方灯具的传入,对我国古代灯具的造型改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以前,我国油灯多为敞口造型,使用的灯芯大多是在台盘中央直立的硬质纤维。唐代以后,受到西方灯具软质灯芯的影响,逐渐盛行用软质纤维搭在唇沿上的灯具,这种变化与壶形灯在我国的流行趋势是一致的。明清、民国时期,无论大江南北,民间已多使用壶形带嘴油灯,壶口盖塞住后,既省油又便于端持,遂成为民间油灯的流行样式,而鸡娃灯就是壶形灯的一种变形。

  通过分析比较,现代人看起来土得掉渣的民瓷鸡娃灯,应是模仿自明代官窑书灯,造型源自西亚阿拉伯金属灯具,很可能还可远溯至罗马灯具。鸡娃灯历史上曾借鉴了时髦的舶来品造型。一盏鸡娃灯竟然有着中西文化交融的宏阔背景,真是让人感叹不已。民瓷真是不简单,其内涵和流变博大精深,小小鸡娃灯带给我们的启示可谓多矣

历史上,陕西民窑曾烧造出形形色色的瓷灯以供民间日用,其中有一种别致的灯具称作“鸡娃灯”。它一般长10厘米左右,可握于掌中,造型小巧可爱,酷似一只雏鸡,在装饰上多采用朴实无华的黑釉和酱釉,也有青花制品。其形状如同一只带流小壶,从壶口中注入灯油,在流状小嘴中放入灯捻。壶口有小平沿,有的还用长短不等、两端尖锐的细铁条缠绕成一个叉形把手。鸡娃灯壶口小、重心低,不易倾倒且便于携带,在陕西渭河以北的煤矿一带,除了农家使用外,小煤窑一直也把它用作矿灯,铁叉状的把手很方便插挂固定。渭北鸡娃灯的造型演变与用途通过近年来陕西铜川陈炉耀州窑考古调查得知,最迟在清代陕西渭北就已烧造黑釉鸡娃灯了。

  清代的鸡娃灯形体饱满,形如雏鸡,腹部鼓圆,方唇敛口,口沿较窄,灯口形状与宋代梅瓶采用的蘑菇口近似。灯捻口的水平位置稍低于注油口,颈较短,平底内凹,施釉不及底。

  民国时期,渭北烧造鸡娃灯的窑口增多,澄城、白水等县民窑也有烧造。陈炉窑烧造的黑瓷鸡娃灯曾见有“孟明堂制”款,有的还模印阳文“孟明堂”、“天下第一”、“孟”等款识。民国时期的鸡娃灯流部增长,口沿加宽,腹部略扁圆,灯捻口的位置与注油口平齐。

  到了解放初期,灯流改为素面无釉并与壶口平齐以方便叠烧。灯腹呈长方形,造型显得方正呆板,底足也由平底内凹改为平足。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力在农村普及,煤矿照明也改用电灯了,鸡娃灯遂告停烧。直到80年代以后,耀州窑复制厂又开始烧青花瓷及黑瓷鸡娃灯,但这时的鸡娃灯已不是实用灯具,而是作为民间工艺瓷烧造的。

  2002年以来,铜川市文物考古部门在陈炉镇一带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古窑址调查及地层解剖,陈炉镇窑场包括上店、立地坡、陈炉三处,从新的考古收获可知,类似鸡娃灯造型的壶形瓷灯在金元时期并未烧造。

  上店和立地坡发现的金代瓷灯有两种,金代前期为敞口、斜腹、平底,腹部由斜向微弧演变,金代后期出现一种厚壁、敞口、斜腹、圈足的灯具。蒙元灯与金代相类似,但灯腹较为圆弧,多沿用宋金以来的敞口、斜腹、平底灯造型。此种灯在蒙元还演变出一种敛口灯,腹部为斜腹略弧,到元代后期腹则更弧。金代后期出现的厚壁敞口斜腹灯到元代前期变为直口斜腹,元代后期又变为敛口、斜弧腹,还出现了平底灯。引人注目的是,元代后期耀州窑立地坡窑区还烧造省油灯。

  明代瓷灯则有两种,一种沿用宋金以来的敞口、斜腹、平底,另一种胎体厚重,口沿有刻槽。明代早期未见,中期由斜腹向斜弧腹演变,口沿明代中期为敛口,晚期为敞口。

  清代灯仅见于晚期,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敛口形,造型似高足杯,但较矮,中间有灯柱。另一种为鼓形,顶有注油孔和灯芯孔,这种鼓形灯在民间使用较多,俗称闷灯。

  与渭北鸡娃灯相似的带流壶形灯在山西、河北等其他北方省份民瓷中也存在,有的还在壶流的两侧各贴塑上一只弯曲牛角,造型如卧牛,称之为“卧牛灯”。2005年笔者在新疆参观学习时,在吐鲁番的坎儿井遗址陈列文物中也见有黑釉鸡娃灯,当地称之为“靴形灯”,黑瓷、釉陶和铁制品均有。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这种瓷灯作为地下挖掘导水横井时的定向灯,在黑暗的地下挖掘坑道时,只要使用三盏以上的油灯,确保油灯排列为一条直线,就能保证挖掘坑道的笔直,与现代枪支“三点一线”的瞄准原理相同。鸡娃灯在新疆被用作挖掘坎儿井的定向灯,这也为我们重新认识渭北鸡娃灯的用途提供了新思路,鸡娃灯在陕西主要使用于渭北产煤区,除了煤矿中用作照明具,它们很可能也曾被作为挖掘坑道的定向灯使用。

  鸡娃灯与明清书灯的造型比较

  鸡娃灯与卧牛灯造型大同小异,而与我国传统的浅盘、碗状瓷灯明显不同,渊源应是来自一种带流的壶形灯具。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都烧制过带流的壶形瓷灯,时人称之为“书灯”。“书灯”这一称呼在元代就已出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明宣德官窑烧制的青花壶形书灯,通高12.7厘米,通体描绘花草图案,肩上横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灯制作精巧,造型为一扁腹小壶立于托盘之上,与此相似的青花瓷灯在清雍正时也曾烧造过。

  把明清官窑烧制的青花书灯省去了高座、执柄和灯盖,不就是民间“鸡娃灯”的造型吗?这种壶形瓷灯的灯捻从流部放入油壶里,由于带有壶盖,油料不易挥发,并收美观、实用、省油、清洁之功。我国宋元时期南北方都烧制过腹部注水的“省油灯”,如四川邛崃窑、浙江龙泉窑都有烧造,笔者在藏友处还见过一件元至明初时期耀州窑烧造的黑瓷省油灯。这些宋元时期的浅碗形夹腹省油灯,制作费时费工,灯油在敞开的瓷盏中也比较容易挥发,虽然在夹层中注入冷水,“每夕一易之”,但节油效果一般也仅有百分之一二十。而明代开始出现的壶形瓷灯,灯油在相对封闭的壶体中很难挥发,效果优于此前的省油灯,因此敞口的夹腹注水灯最终被节油效果更佳、制作和使用更为简便的壶形瓷灯所取代。

  壶形带流灯与外域文化的关联

  民间鸡娃灯的造型源于明代御窑书灯,这一发现使人们对鸡娃灯不由刮目相看,也使人们对其造型渊源更产生了兴趣。在历史上,我国传统瓷灯多采用平底台盘状或浅碗形、杯形造型,不仅瓷器如此,汉唐时代常见的陶灯、玉灯、金属灯具也是如此,在我国明代以前的古陶瓷灯具里确实没有这种腹部封闭的壶形灯具。

  明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把一批造型奇特的西亚阿拉伯风格金属器皿带回朝廷,因此永宣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仿照西亚金属器皿烧造出大量的青花瓷和白瓷,这些风格奇特的精美瓷器既可以满足宫廷使用,也可作为礼品与伊斯兰文化区交流。在此种背景下,永宣官窑烧造出造型与传统迥异的壶形瓷灯——“书灯”。上行下效,民窑遂仿效书灯,借鉴这种外来造型,并加以简化,烧造出了鸡娃灯。由于这种造型便于制作与使用,省油效果明显,遂在清代、民国时期流行开来。

  壶形带流油灯历史久远,其造型来自西亚和北非,甚至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科学》杂志中译本1983年第4期刊登有Fitch所著《科萨的油灯》,记载了罗马带嘴油灯的发展演变。该文介绍,在意大利罗马以北120公里的科萨古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罗马文化中主要的室内照明用具油灯的演变规律:“最初的油灯是粘土手制的浅钵,为轮制或手制,钵中装有半钵油,灯芯就漂在液面上。后来,一些富有想象力的陶匠在陶灯烧制之前,把钵的边缘捏出一个小唇口,这样,灯芯的一头就可以高出油面之上。下一步的改革是把钵的边缘除了捏出的唇口之外均向里弯,以减少灯油被溅出的危险。再下一步,唇口消失了,手制的锥形陶嘴取代了它的位置。”2005年,笔者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古罗马&汉长安——东西文明比较大展”上,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罗马油灯,展览陈列有数盏罗马陶制壶形油灯,还展示了一件庞贝出土的带人物雕塑的三嘴青铜壶形灯,庞贝出土的两盏红陶质壶形灯还装饰有鹰形及面具纹装饰。

  罗马造型的壶形灯其实早在唐代就传入了我国。1959年新疆巴楚曾出土过一盏唐代壶形铜灯,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浅盘式灯迥异。此灯高度仅有7.1厘米,外形如同一把没有盖的长嘴小壶,铜灯由灯盏和灯座两部分组成,壶嘴中应是放入软灯芯,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件铜灯模仿自罗马灯具,甚至可能就是一盏罗马铜灯,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亚辗转传入的。

  这种西方灯具的传入,对我国古代灯具的造型改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以前,我国油灯多为敞口造型,使用的灯芯大多是在台盘中央直立的硬质纤维。唐代以后,受到西方灯具软质灯芯的影响,逐渐盛行用软质纤维搭在唇沿上的灯具,这种变化与壶形灯在我国的流行趋势是一致的。明清、民国时期,无论大江南北,民间已多使用壶形带嘴油灯,壶口盖塞住后,既省油又便于端持,遂成为民间油灯的流行样式,而鸡娃灯就是壶形灯的一种变形。

  通过分析比较,现代人看起来土得掉渣的民瓷鸡娃灯,应是模仿自明代官窑书灯,造型源自西亚阿拉伯金属灯具,很可能还可远溯至罗马灯具。鸡娃灯历史上曾借鉴了时髦的舶来品造型。一盏鸡娃灯竟然有着中西文化交融的宏阔背景,真是让人感叹不已。民瓷真是不简单,其内涵和流变博大精深,小小鸡娃灯带给我们的启示可谓多矣

上一篇:中国红瓷文化
下一篇:“窑”字的由来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