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陶瓷百科

Cer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瓷百科 > 瓷都艺术文化渊源

九村制瓷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4-07-20 编辑:张博 点击:2839

700年前,在九村山脚下,刘氏的祖先们点燃了做瓷的第一把熊熊燃烧的烈火。中华大地上,陶瓷制作历史悠久漫长。作为潮州市的文明古城,饶平是中国古瓷都和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考古为证,早在四千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能做出精美的印花刻纹硬软质陶瓷了。

  早在宋朝中期,刘氏的祖先们便选择了这方水土,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有一天,靠山种植的人们偶然发现,雨水冲刷后,山体裸露出的土壤显得不同一般。好奇的人便开始拿捏它,用它制作各种不同造型物品,经过太阳光的晒制后,这些器皿的硬度让部分人感到这些土壤的特殊性。聪慧的九村人有的索性放下农活,开始对瓷土做进一步的研究了。

  起初的人们,靠着想象,借助自然的力量,用水车转动所带来的动力,用大木墩敲打着最原始的原料,这种工具就是机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机兑捶击着瓷土也拍打着大地,发出有力的节奏声,仿佛向世人传达九村制陶的历史。

  当时没有任何模型可以参考,他们用藤条圈成一个个圆形,按照这些土生土长的圆形,靠着勤劳的双手,做出了九村最早的陶瓷模型。在山脚挖了一个比较大的土坑作为烧瓷的窑,垫上茅草,放上干水的胚,一层瓷胚一层茅草的叠放满整个窑。人们开始连续不断地在上面烧着柴火,红红的火焰映红了九村的夕阳。差不多经过一天时间的烧制,再经过数天的等待,就可以出窑。

  由于当时条件的不成熟再加上经验的匮乏,这些成型的瓷就是原始的粗瓷了且成功率很低。这样的烧制方法差不多有一两百年的时间,人们发现这样的窑炉不利于达到火的最高温度,且柴火的利用率低。怎样才能既能让火的温度达到最高,而且火能均匀的将热传递给每个在窑炉里的瓷坯呢?

  经过上百年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按照火势的走向,发明了另一种烧瓷的窑。这些窑炉如巨龙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这就是传统陶瓷烧制的龙窑。它们依山体而建,貌似龙的体型睡卧山体,顾名思义龙窑。这时的陶瓷制作也是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人们多是采用家庭作坊式的形式来进行。但较之以前,它的进步还是不小的。

  工人用单刀机制作匣钵,再根据匣钵做各种器型。天然烘干后,工人们要一个匣钵一个瓷胚往龙窑里放。封窑后每天不断地往窑炉里添加柴草,火红的火苗顺着山体到达每个地方。据当地制陶老人说,龙窑的温度可达到1300多度。

  数百年来,九村人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延续着陶瓷的生命,几乎家家做瓷。当时这里以产白瓷、手彩、蓝釉等粗瓷为主。由于交通不便,九村的名声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8世纪末刘氏“正玉瓷”的出现:随着刘氏第一代传人——刘陕创制“正玉瓷”,九村也由此声名远播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