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陶瓷百科

Cer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瓷百科 > 瓷都艺术文化渊源

陶器起源的传说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4-07-19 编辑:张博 点击:1490

陶瓷是文化的结晶、艺术的精华,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之一。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陶瓷制品就是养一盆花也需要有一个陶制的花盆。那么第一个发明制陶的人是谁呢?据古籍载他名叫 宁封子是黄帝身边一个能工巧匠。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制陶的故事。

   据说,当年,宁封子居住在如今当阳峪一带的窑洞里。这里依山临水,风景秀丽,林木繁茂,气候温和,是先民们居住的理想之地。你看,北山上有采摘不完的野果,南边吴泽陂里有捕捞不尽的鱼虾,山坡和平原上有采集不完的野稻、野粟、野稷、野麦、野菽(豆)和肥肥嫩嫩的野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丰衣足食是不成问题的。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人们把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称之为“宁”。

  宁封子仪表堂堂,淳朴善良,勤劳勇敢,再加上智慧超群,勇于负责,自然受到了人们的拥戴,远近的几个部落一致推举他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宁封子爱民如子,十分关心大家的衣食住行。有一段时间,宁封子为人们的吃饭问题伤透了脑筋。我们知道,自从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后,先民们已经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蒙昧生活,但是缺乏锅、碗、瓢、盆之类的用具,生活仍然非常困难。例如没有锅、鬲之类的煮饭炊具,人们只能把兽肉、鱼、蟹架在火上烤,或者埋进火堆里烧。没有喝水的碗、盆,喝水就成了大问题,人们只能跑到河边、湖畔双手掬水而饮。更令人忧心的是,老人和孩子到远处喝水,常常遭受野兽袭击……

  有一天,宁封子从吴泽陂抓了几条大鱼,高高兴兴地在窑洞前的小河边架火烘烤,准备美美地饱餐一顿。忽然,几位年轻人跑来报告,说是六真山下的两个小部落,因为争夺狩猎势力范围发生了群殴,必须马上赶去处理。宁封子二话没说,在小河里顺手挖了几把淤泥,将鱼包了包,扔在火堆里就匆匆走了。

  三天之后,宁封子才回到家里。他有点饿,这才想起了那几条鱼,便连忙走到小河边扒开火堆,只见几个橘红色的鱼形泥球,敲起来“当、当、当”地响。宁封子连忙敲开了一端,只见里边的鱼早已成了灰烬,裹鱼的“泥壳儿”却十分可爱,也挺结实。他忽然灵机一动,试探着用它舀些河水,仔细观察:倒掉,再舀;再倒,再舀……

    宁封子高兴得忘记了一切想把硬泥筒连水一起抱回去向大家报喜。谁知用力过猛却把泥筒弄破了。水流得满地都是。宁封子并不气馁。他坐在地上一直在想泥土经过火烧能变成硬壳既能装水又能盛食物为什么不多烧一些呢?可是到底怎么烧制他还是心中无数。他把两次试烧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向黄帝作了汇报又把打碎的泥壳请黄帝看。黄帝看后非常高兴认为这项发明太有用了于是就任命宁封子为桥国的“陶正”(官员),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见的史书记载中的官窑瓷器检察官。

   不知又经过多少次的实验和失败,中华民族的第一批陶器终于烧制成功了。同时,黄帝还认真地向宁封子学习制坯、烧陶的技艺,这就是民间传说“宁封子为黄帝师”的来历。

陶器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难。考古工作者多年来从西安半坡,黄陵的桥山,河南的仰韶、龙山等地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都充分证明制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随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又发明了应用更广的瓷器,在上海世博会礼品中,有仿制古陶器、古瓷器的参展产品。

上一篇:哥窑与弟窑
下一篇:红釉传说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