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一个曾是陶瓷史上的千古难题。多少年来,人们都梦想把这人间最美的色调搬到瓷面上。
辣椒红地堆金梅花鹦鹉胆瓶
在中国陶瓷艺术长河中,唐代发明了铜红,后来,有了宋代的钧红瓷,明清时期的祭红、郎红、胭脂红、豇豆红、珊瑚红等红色釉瓷。
尽管这些红色釉瓷的色泽也并非真正的大红,可就因为那一份“红”,使得烧制工艺要求极高,因为那一份“红”得来不易,这些陶瓷也就成为皇室内廷和历代国内外收藏家追求的珍品。
清朝人在《景德镇陶歌》里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难度:“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
相传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鲜红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诏令设在景德镇的督窑官加紧烧制,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就是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祭器来,督窑的太监每日督促、鞭打窑工,并且把一部分人关进监狱,声称再烧不出皇帝催要的红釉瓷器,就要杀人了。
一位老窑工的女儿翠兰,听到消息非常担心,跑到了御窑厂,发现她的父亲也被督窑官投入了大牢,悲愤的翠兰纵身跳入了熊熊的窑火当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翠兰焚身的窑炉时,惊奇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鲜血一样的红色,也称作祭红,这就是传说“陶女浴火炼红瓷”的悲壮故事。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不同成分的釉料在不同温度、不同烧成气氛中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颜色,火改变了陶坯的化学成分,火把泥土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宝石。景德镇人创造了祭红、郎红等彩色陶瓷,也创造出陶瓷的神话。现在,景德镇人依然延续着500多年古老的技艺,也延续着土火相融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