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江南著名民间瓷窑之一的吉州窑窑址在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它是宋元时代江南地区的一个主要的窑口。吉州窑从晚唐时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到了宋代就有了很大的发展,至南宋时期达到了顶峰,元初起开始走下坡路,但后期又一度中兴,到明代中后期又逐渐停烧了。在吉州窑的初创时期,釉色比较单一,品种也少,主要是酱褐釉、乳白釉和淡青釉的碗、罐和水注之类;到宋代,吉州窑进入了繁荣期,釉色和品种就开始逐渐增加了,黑釉、乳白釉、绿釉、影青釉、洒釉和窑变釉都有生产,而黑釉器成为了吉州窑口的一个主要的产品。
吉州窑器一般都是正烧,难得有大器出现。它的胎质比较粗松,但其很坚硬,器物胎壁比较厚,界于陶与瓷之间。胎色以灰白、米黄为主,个别呈紫灰色。这种胎料,在现在当地还有留存,也因为这样,给造假者留下了有机可乘的条件。在当时吉州窑窑工为了追求时效,在修胎的时候往往就快速的几刀就完成了修坯的工作,因此,现在在吉州窑器上可见到修坯时留下的明显刀纹和旋纹。又因为当时的胎泥淘炼比较简单,烧成后胎体上常可见有杂质和孔隙。这是在鉴识吉州窑器识胎时的一个重要特征,须首先予以关注。此种工艺的独特性,常常让仿制者露出马脚,大多数仿品制胎过白,且太过于精细,即便是模仿,也是貌合神离,做的不到位。
吉州窑器施釉一般是有3种方式:浸釉、吹釉和洒釉。主要还是浸釉法,就是用手倒拿着底部浸入釉中,因此,吉州窑器物的底部一般是没有釉的。另外2种施釉的方法则是在浸釉的器物上再吹上或者是撒上别的颜色釉。吉州窑瓷施釉比较厚,古瓷釉面光润细腻,有一种温润之光。吉州窑器的胎釉结合不是很好,釉面大多数会出现开片,在放大镜下来看,开片中应有土浸之痕。吉州窑的釉是低温铅釉,经过几百上千年间,釉内的铅会有一部分析出,放大镜下可以看见点点锡光。仿品是很难做出这个感觉的。
吉州窑的重要产品之一是黑釉茶盏,到了南宋达到了鼎盛。品种有木叶纹、兔毫毛釉、玳瑁釉、虎皮斑釉、油滴釉、鹧鸪斑釉、黑釉彩绘、黑釉洒彩、素黑釉、剪纸贴花纹等多种。在鉴别是,主要是观察瓷器胎釉特征。另外,各种茶盏有些相应的特征也要注意。如木叶纹盏内的叶子,在烧成后其叶面与面底釉釉应在同一平面上,如遇叶片凸于底釉之上,或与底釉脱节,即是仿品无疑;真品窑变釉的茶盏其釉面上的块状窑变斑应为紫红色,而仿品的窑变斑则常有偏差,不是过深就是过浅。真品的窑变釉是流动的,仿品则常是死板的;真品剪纸贴花纹茶盏常施灰白色玳瑁釉,烧出来的贴花纹饰既清晰又不生硬,而仿品则常见图案模糊不清,或边线过分生硬,釉色也单一,不见变化。可以与建窑相区别的一点是,建窑没有烧造过剪纸贴花瓷和彩绘瓷。
白釉彩绘瓷也是宋元时代吉州窑的一个主要的瓷品。到了元代,窑变花釉器慢慢衰落,但是彩绘瓷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彩绘瓷都是釉下彩的。在鉴识彩绘瓷时,除了观察它的胎特征之外,主要还是看它的彩绘。吉州窑的釉下彩绘是以铁质为材料,烧成后呈黑、褐、赭、棕等多种色调,色彩明彻晶亮。吉州窑与磁州窑不同的是,磁州窑器是用笔在施化妆土的胎体上作画,烧成后花纹呈铁锈般的赭红色,成色偏黑。吉州窑瓷一般不在胎体上施化妆土,花纹直接画于胎坯上,烧成后,颜色更偏酱红色。真品在白釉面上的褐彩似有一种化开的感觉,而仿品是没有的,这种化开的感觉好像是玻璃上涂彩而不能完全黏附于表面一样,这是一个重要特征。现在,市场上出现有老胎新彩的伪品。这种伪品常见绘画功力不到位,彩绘呆板、草率,缺乏灵动之气。另外,就是器物釉面不见老气,新彩部位常会在胎釉间鼓出气泡。吉州窑彩瓷在清代就有仿制,清代仿品彩绘显得拘谨,线条显柔和,没有真品那种灵动和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