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对文学意境的运用
陶瓷美术对文学意境的运用有多样方式,这里仅论述其中借用、仿照、移植三种。
一、借用
在题材内容相近(并非完全相同,如果能相同则更为理想)、画意与诗情相近或类似的情况下,为了深化与丰富绘画作品思想内容及意境,在陶瓷绘画作品上写上具有意境的文字作品(多为诗词),可借文学作品意境提高陶瓷绘画作品的艺术品位。李镇生粉彩山水《云渡群峰》瓷板画上,群峰耸立,云雾缭绕,瀑布奔泻,河绕峭壁,石径曲折,凉亭挺立,古松盘旋,河面静寂,幽谷秀峰,天地气灵,景色清雅,游人神怡。画面左上方题有王维诗:“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送孟六归襄阳》)诗画意境结合,诗意融汇,深化了画意,使观画人因诗意感染,加深了对画意的认识与感受;诗情烘托了画意,点名了主题。强化了画中闲适淡泊的感受,丰富了绘画作品的意境。表现了文学意境配合与丰富的陶瓷绘画作品内容的艺术功能,在陶瓷绘画创作中,此类以诗配画情况较多。
二、仿照
在陶瓷绘画创作中,单独或综合参考文学作品意境,部分模仿或由其启迪创造相近的意境,均可称作仿照。在瓷画板《采莲曲》画面上,碧波荡漾,荷叶如盖,莲蓬玉立,莲花盛开,舟中少女轻摇兰桨,穿行于红花绿叶之中,花香阵阵,情歌悠扬。画而清新美丽。花朵鲜艳灿烂,形象纯朴动人,可谓人美、景美、情美、意美。此画参考了数篇文学作品的意境:白居易词[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周邦彦《苏幕遮》:“叶卜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白词中,“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红艳灿烂,红阳高照,更使江花红亮耀眼。因同色相烘染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花红水绿,互为背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周词写荷叶上的雨珠在初阳照耀下己干,新生的荷叶鲜嫩、溜圆地贴在水面上。晨风吹来,朵朵鲜艳的荷花颤颤悠悠地昂起头来。这里,由金光灿烂的初阳,青圆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组成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优美画面。王曲写人与花相映,人美景也美,以花衬人。后两句写人与花相统一相融合,以歌士人,用笔新颖。瓷板画《采莲曲》仿照三篇文学作品意境,即景物的相互映衬、莲化早晨神韵、人景合一,由此而成功地创造出了生动的画面。
三、移植
陶瓷绘画对文学作品意境的移植是,直接运用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努力表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以表现其意境为目标设计画面,经营布局。如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此词意境是清新高雅,宏伟壮观,空灵飘逸洒脱,蕴籍隽永。据此词意境是创作的瓷瓶画《吟月图》上,描画苏轼背手仰头观月,神情注,凝思静想;在上角硕大圆月中琼楼玉宇隐约可见:苏轼脚下,河水似带,远山连绵,景象开阔,画面清新高雅,形象俊逸;成功地表现了苏词的艺术意境。陶瓷美术对文学意境的运用,是文学艺术向陶瓷艺术领域的拓展,是文学艺术与陶瓷艺术的结合,是向综合艺术形式陶瓷书诗画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陶瓷艺术富有意义的进步。
陶瓷艺术意境的效果
一、作品思想内涵更丰富
在《送别》皮灯瓷画上,描绘挚友惜别情形:写有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把自己内心的纯洁、高尚的精神意境,借助玉壶冰心的形象给比喻和象征出来了。这里包含着诗人对洛阳亲友的真挚感情;和自己不受浊世污垢沾染的坚贞情操,对腐败黑暗现实的蔑视,和决心不与之同流合污的信念等;许多难以言喻的思想情绪,都在此体现出来了。这说明,意境能使作品思想内涵更丰富。
二、艺术形象更生动
清代挥格在《南田画跋》中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写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后能为之。”艺术家带“意”写景,以“景”托“意”,使景有感情与艺术生命,耐人寻味,从而构成艺术意境。因此,画中景物更生动形象,陶瓷绘画也是如此。
三、作品思想更深刻
利用具体艺术形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造成虚实结合的艺术意境,以突破艺术的各种物质手段的局限性,扩大艺术的表现范围,就可以使艺术作品有力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并且作品思想更深刻。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其它艺术如此陶瓷艺术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