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画科,它是对以植物和动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总称。根据描绘的内容,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走兽等支科。其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花鸟画在长期的发展中,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在审美的主客关系,以主客和谐为原则而偏于主观的创作思维特征,成为中国人缘物寄情,抒发胸臆的艺术载体。因此,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描绘花鸟而描绘花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际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寓意性的表现。通过欣赏花鸟画作品来寄托人们的兴趣、情操和精神共鸣。
花鸟画在原始社会已萌芽,发展到两汉六朝则初具规模。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所藏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经唐、五代北宋,花鸟画完全发展成熟。五代出现的黄筌、徐熙两种风格流派,已能通过不同的选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别表达或富贵或野逸的志趣。至清初朱耷则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水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花鸟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传统,终于在近现代产生了齐白石这样的花鸟画大师。
随着时代的推移,花鸟画从形式到内涵都发生了变化,不仅题材得到拓展,而且在状物写景、立意和观念方面都有创新。画家们出于各自对传统和现代的理解,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探索着花鸟画发展的新途径。生活,赋予笔墨以时代色彩传统型画家以传统的花鸟画程式和笔墨为基础,寻求个性的突破。如果说吴昌硕花鸟画是那种孤高清逸的伤感与自怜,那么齐白石的画意更突出地表现他的乡村生活经历和世俗情感。潘天寿是传统式及中西合璧式双重类型的画家,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章法、构成、化圆为方的造型及遒劲枯涩的线条上,他是前无古人的最富有构成意识、最讲究形式意味的画家。从这个角度上讲,他包容了中西,成为20世纪后半叶探索花鸟画视觉形式意味的开创者。20世纪末,出现了一批个性鲜明的画家。传统笔墨型画家的作品重点是发挥和凭借笔墨韵味,强调笔墨自身内在的精神属性。他们的画以写意花鸟为主。如江文湛的作品它以无限空间来营造画面,色彩的艳丽、点线面、及黑白灰的对比使画面更加明亮;霍春阳的作品则以线结构和平面化的处理为主,辅以层次深度的表现,形成笔墨为主、单纯敷色为辅的造型语言特色。虽然他们的题材内容是传统的,但是通过不同表现形式,拓展花鸟画新的内涵。当然,也有一些画家把大量的精力和思考集中在画面的肌理效果上,给人的感觉只是好看,而失去了中国画最本质的东西, 忽视了书法在绘画中的位置,这是当代花鸟画的悲哀。继承传统,激发出无限创作灵感中国传统画与书法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以落笔成像为笔墨特点的写意花鸟画,这种关系更为紧密。在书法创作中,人的感情得到倾吐和宣泄,书法中的点划成为作者内心情感的表意符号。书法线条的多变性、连贯性,使作者主观情思得以畅快地表达,这同样使以线的多变塑造客观物象,并讲求气韵启承转合,以及笔墨连带关系的花鸟画,从中找到了最能直接传情达意的绘画语言。由此,书法用笔技巧及结体、章法,融于花鸟画对物象的笔墨造型中,成为花鸟画艺术不可缺少的创作手段。
“骨法用笔”的书法笔意,常常在书与画的高度结合中得到升华。书画的结合,创造了饱含情感的笔墨形式,体现了一种净化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只有将书法融于画法,不断提高和升华其笔墨境界,才有可能把握时代精神,创造出书与画高度结合的新的笔墨形式。
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和思想。在构图上,它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和题款,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在情趣表现上是花鸟画创作的另一重要因素,笔墨和情趣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自然、简淡、超逸、恣纵、奇崛、空灵等情趣,就是靠笔墨来营造的。一种笔墨样式不可能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笔意墨韵,也无法处理画面的虚实关系。
当今花鸟画出现了观念的多元化、风格的多样化和技术的多层化的态势,在艺术技巧的探索上也趋向成熟。花鸟画的现代化,归根到底要通过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来实现,因此,重视现代感的同时应带有足够的历史感,充分尊重艺术自身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合量延续性。(孙辉、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