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跃的瓷艺作品的创作,着重于他对陶瓷艺术表现形式的“张力”有着深层次的认识。他不仅熟稔各种釉上釉下的装饰程式的工艺要求,也熟悉各种器型与构图、装饰的内在关系,因此他厚积薄发、汲古融西,致力在传统的继承中创作一种适合现代人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中墨彩的黠线勾勒;粉彩的体面浑溶;玛瑙红山水的皴法和粉彩的色阶统一;人物造型与书法风格的谐和,随意性极强的色釉窑变和匠心独运的流霞彩综合装饰,颇具“人中有我,我中有人”的新颖感,其思维之敏锐、出品之迅捷,可谓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法度之中。
景德镇陶瓷艺术,仅装饰形式就洋洋种种,有着极为严谨的工艺要求和表现程式,一方面体现出传统文化底蕴,但另一方面有囿束了陶艺家的创作理念。所以,当李文跃一辈陶艺家们在得到师承父授的时候,当他们的作品得到社舍一定反响的时候,当他们的艺术追求达到了相当层次的时候,往往面临禅宗所谓“顿悟”的境界,要求自己作品的表现形式来一个“锐变”。从李文跃早期的《九老观画图》瓷瓶、《初晴访友》、《老子出关》瓷板画等作品来看,就显示出不耐寂寞而“思变”的创作轨迹,而《忆江南》瓷板画、《贵妃一醉成画卷》、《丽人行》、《百子迎春》瓷瓶则是他“求变”的成功之作。至于他近期绘制的大型瓷缸《清代颐和园》则展露出他“气韵天成、精绝有致”的“灵变”气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利用高温色釉综合釉上或粉彩、或墨彩、或古彩、或新彩、或红绿彩的稚元素的表现方法,令人惊喜无疑。他的《牧歌》系列作品大都是通过高温窑变产生的色釉肌理效果,于块面上幻化成朝霞暮霭的氛围,形成其实宏阔的空间感和妙趣天然的抽象体积,继而于彩饰中状写主题画面,强化了物象的具体细节与非控制之间的“窑变”艺术,由诗韵的深沉,喜乐的跃勤,注入了色彩的波澜,形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足以品读到他那“画贵灵变,心随笔运”的精神内涵。
李文跃于不惑之年探求的现代陶瓷艺术个性的发挥和拓展,从中经历了思变——求变——灵变的磨砺过程,其作品风格与众多陶艺界、收藏界、新闻界人士所认同,也在国内外展评中获誉殊佳。品读李 文跃的瓷艺作品,是以论证陶瓷是表现形式美的一种艺术载体,积淀于一个民族心理当中的思维方式(知)、抒情方式(情)和行为方式(意),决定着今天陶瓷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李文跃瓷艺作品创作思维的轨迹、表现形式的拓新、瓷艺作品的个性风格以及在艺术品投资市场的升值潜力,对每个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人来税,应该是有着不容忽视的启迪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