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珠山八友系列之详解珠山八友作品的艺术特点(二)
邓碧珊,号铁肩子,清末秀才,早年在家教私塾。废科举后到景德镇,初始以卖字画为生,后到景德镇瓷业学堂任教。思想活跃,颇能接受新生事物,具有开创精神,为景德镇瓷上肖像画创始人。他不仅开瓷板肖像画之先,而且最早使用九宫格放大绘制肖像,并大胆借鉴吸收东洋画技法。后画鱼藻,风格独特,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美名。邓氏书法规整道劲,章草涵韵很足,王琦也曾执弟子礼向其学习书法。珠山八友中他去世最早,留下作品不多。
1874年,邓碧珊出生于余干县龙津镇鄱阳湖边的一户人家。父亲以打铁为生,暇时也常下湖捕鱼,母亲勤劳节俭,家境较为殷实。儿时的邓碧珊常随父亲下河捕捞,极喜鱼儿。兴致来时便伏于案几之上以指沾水画鱼,并用指甲点鳞,颇见童趣天真。父亲见小儿如此聪慧,自是疼爱有加,及至启蒙之龄,便送入一家学堂念书。由于邓碧珊聪明机敏,悟性极好,学业大有长进,练就了一手好书法,而且爱好绘画,常自找些字画来临摹,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秀才。
l909年,邓碧珊在老家教私塾。1911年废科举制后到饶州(今波阳县)陶业学堂任教,并尝试陶瓷绘画。1913年到景穗镇,初始以字画为业,也常替人代写瓷字。邓碧珊早期主要画山水,后绘瓷板肖像。
他最早尝试用马尾织造的九宫格绘制人像,乃瓷制肖像画创始人,景德镇的瓷像画家张洛山等均出其门下。邓碧珊绘制的名人瓷像参加全国工艺品展览,荣获一等奖。大约40岁后,专事粉彩鱼藻,自成一家。
邓碧珊文学艺术修养颇深,诗书画俱佳,在当时的陶瓷美术界属颇有才学者,深得景德镇绘瓷艺人的敬重。王琦早期绘瓷像即由邓碧珊传授,并执弟子礼向邓学习书法诗词,在“珠山八友”中论书法艺术,邓碧珊乃首屈一指。邓碧珊虽为清末秀才,授业于传统儒学,但他思想活跃,很能接受新生事物,具有首创精神。他不仅开瓷板肖像画之先河,还不囿于传统的中国画手法绘瓷,大胆借鉴吸收日本东洋画技法,这在当时的陶瓷美术界,可谓是独辟蹊径。
1928年,邓碧珊加入由王琦发起的“月圆会”,系“珠山八友”最早的成员,时年54岁。1930年,方志敏率红军攻下景德镇,邓碧珊因当讼师之干系惹下杀身之祸,过早地结束了如日中天的艺术生命。
邓碧珊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饱读诗书,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而且工于书法,尤以篆书为佳。加上他对唐诗宋词、古人书画耳熟能详,因此,其画作自是出手不凡。邓碧珊当时在景德镇属外来画家,没有像一般的绘瓷艺人那样经历师传学艺。正因为如此,当他一旦掌握绘瓷工艺技术,便使他的作品一面世就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格调高雅,个性鲜明。
民国初年,是军阀官僚统治时期,送礼之风极盛,陈设瓷中的瓷板画、长条屏都是当今货,瓷上作兴有画有诗,讲究书法漂亮,一般武夫、政客,居然也随附庸风雅。而邓的诗、书、画又出色当行,因此“八友”中名望很大。王琦虽然精绘人物,但幼年失学,也执弟子向邓学诗学书。据说王琦画相也是向邓学来的。邓的为人很聪明,他在陶瓷学堂教书时,看见教师利用九宫格画地图,他就想到用这来画人像,轮廓一定准确,可以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经过一再试验,居然效果良好。因邓染有鸦片恶习,时向王琦借贷,就把这行手艺传给了王琦。要论瓷板画的真正首创者,应该是属于邓碧珊的。邓在从事陶瓷艺术工作中,精绘鱼藻给人后以影响,首创瓷板画,开展题诗配画的风气,提倡书法装饰的美观,这些成就是应该肯定的。
邓碧珊的传世作品多为粉彩鱼藻图,偶见墨彩风景画。他早期的瓷板肖像画和山水画难觅。从现存的《竹林图》墨彩瓷板画和《三苏故宅》墨彩瓷板画来看,显然受西画影响。它的透视及光影关系与传统中国画的山水迥然不同,更像一幅黑白风景照片。从中也可以看出邓碧珊有着很强的造型能力,掌握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和光影关系与体积感。这一点他有别于当时其他的绘瓷艺人,比他们先接受西方的艺术思想和绘画理论,并应用于陶瓷绘画,这在清末民初相对闭塞的景德镇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创新。
邓碧珊由一名乡间私塾先生,成为景德镇一代陶瓷美术名家,固然得益于他的资质聪颖,更凭藉他不囿成规、敢于创新的精神。其子邓锡龄(又名邓青莲)、邓碧荪、孙邓肖禹均为景德镇一代瓷画名家。邓碧荪及其弟子张沛轩承其衣钵,亦为画鱼高手。邓碧珊传世不多且诗书画皆绝的鱼藻图瓷艺画,弥足珍贵,实乃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邓碧珊的粉彩鱼藻瓷画,开瓷艺鱼藻文人画之先河,在景德镇乃至中国瓷艺界仍属首创。此前瓷上画鱼多为图案装饰之类,邓碧珊在鱼鳞绘制上独运功力。无论是鱼鳞的疏密排列,还是明暗关系,乃至鱼之尾、鳃、鳍,都体现了他一贯的写实风格,实到鱼之背鳍一根不少,十分注重写实在画面细部的体现。构图上,邓碧珊习惯先画鱼,再择空填藻,鱼与藻远近位置块面大小安排十分精到。两三尾鱼悠游在几簇藻萍之间,画面生机盎然。同时,邓碧珊在传统的中国画笔墨意趣与日本东洋绘画技法相结合上,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写实且生动传神,笔墨细微精到,颇具宋画遗风;而整个画面构图简洁秀美,设色工整清丽,又很有日本东洋绘画风格,却不是生搬硬套的东洋画模式。此外,他画面上的题诗、落款及印章,位置经营很是考究,章法颇严。正因为他善于大胆借鉴又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其独具的简约清丽、沉郁高雅的艺术风格。
邓碧珊的传世作品不多,大都为粉彩鱼藻瓷板画,也见少量绘于水盂笔洗等文房用具上的作品,创作高峰期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邓碧珊画鱼得其形更得其神,所画鱼群或顾盼生情、或聚首嬉戏、或遥相呼应、或结队悠游……曾有人讨教其画鱼秘诀,他一言以蔽之:“游而不散”。这既是他多年创作经验的总结,也与他多年居住水乡悉心体察生活所得不无关系。他的粉彩鱼藻瓷板画,常是画鱼而不画水,却依然让人感到鱼在水中游。鱼的姿态,藻的浮动,仿佛处处都感到水的存在,这正是他在日常生活中深入细致地观察和深谙“意到笔不到”的结果。他用笔墨色淋漓,鱼的质感和色态、片鳞细草都满含水分,画出的茎叶像有空管。用墨添色,浓淡相宜,粗细相间,堪称细微之处见精神。
邓碧珊的粉彩鱼藻瓷板画,大都题有行草诗文,所题诗文不仅与画面相得益彰,而且极有品位。如《游鱼图》粉彩瓷板画诗云:“弄萍濯破镜花秋,掉尾扬鳍得自由。最怕碧峰岩下影,风藤如线月如钩。”写得意境深幽,意趣动人,比喻极富想象力,读来令人回味无穷。邓碧珊对中国书法艺术有较深的造诣,练过相当长时间的颜体、柳体,临摹过北魏、隋唐的碑文。他善写行书,多用中锋运笔,笔势苍郁遒劲。钤印常见有白文“邓氏”、“碧珊”、“邓碧珊画”,朱文“碧珊”,朱文闲章“小溪钓徒”等。
邓碧珊的鱼藻,所以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由于他对自然和鱼类有深刻的研究,善于观察和掌握鱼的特征。他的故乡余干是江西著名的产鱼区,家乡正对河干,他在少年时代,就随父兄下河捕鱼,开始熟悉各类鱼的活动特点。在私塾中读书,又喜欢东涂西抹。冬天在门前坦上晒太阳,他常搬一个高脚小几,坐在那里伏几画鱼。后来自己也教学了,执教余暇时往河干垂钓,有时并邀请朋友泛舟到波阳湖里区游荡,一面打渔,一面写生,作为最大的乐事。历时既久,观察愈深,因而能抓住鱼类准确的形象。
《福建金山塔·墨彩瓷板画》构图平正,屋宇和金山塔居画面中间,波平云淡。作者以炭精擦笔画法表现,屋舍以艳黑单色描绘,细致部分用笃笔笃匀,严谨精致,层次细微。擦笔画是瓷上肖像画的基本技法,可细腻地画出复杂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谈层次。邓碧珊早年画瓷像,所画建筑风景瓷板画多以瓷像画法表现,画风独特,特点明显。作品上未题年款,只题:“福建金山塔。邓碧珊画。”从作品来看应是邓氏早年所画,当属20世纪20年代之作。
《清白传家·粉彩瓷板画》右下角绘一簇水藻,水藻以黑料勾描,用水绿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进行浓淡积染。两尾游鱼描绘工整,数点浮萍不甚经意,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画面构图简约,设色清丽,笔精墨妙。左上方竖题:“清白传家能耐久。时属丙寅夏月仿六如之法笔,碧珊画意。”丙寅年乃民国十五年(1926年),此作为邓氏53岁时画。邓碧珊画鱼藻体现了他在将中国画笔墨意趣与日本绘画技法结合上所做的努力。其创作高峰期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当时的作品多为水藻一两簇,游鱼两三尾,浮萍数点,不事波涛,也无潋影,悠然恬静中透出一派生机,得其形,也得其趣。曾有人问其画鱼秘诀,他一言以蔽之:“游而不散。”其言甚是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