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珠山八友系列之珠山八友陶瓷艺术的审美评价(三)
在中国美术史上,自从文人画概念提出以后,诗、书、画、印在画贴画中相辅相成,互为映照和补充,构成了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审美形式,大大地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了作品中的审美内涵,文人画的书卷气,在其中发挥着特殊的审美作用。“珠山八友”的瓷艺作品中对书卷气的追求,表现颇为执著,并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行为。如前所述他们这种对诗文、书法艺术的追求,几乎都是通过自学的形式完成的,并达到了当水平。如王大凡的瓷板画《玩月承天寺》题诗云:“玩月承天寺,苏公与客闲。孰知千载后,又在画图间。”这幅瓷板画,是王大凡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文人画气息十分浓厚,人物形象生动,线条自然、流畅,配景虚实得体,书法精美,意境亦沉静、空灵,设色雅致,是件高品位的文人瓷艺作品。尤其是诗写得朴实、自然,能把古与今、画内与画外生动地联系在一起。该画与诗相映生辉的书法,有王羲之和王羲之和赵孟頫的渊源关系。可见王大凡青年时期在书法和诗文上,都下过一番功夫。
与王大凡《玩月承天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琦的《钓叟图》瓷瓶,画面的题诗亦妙趣横生:“狂饮一壶酒,钓竿呼为友。此趣问谁知?惟有渔翁叟。”与诗匹配的书法艺术,也体现了王琦的艺术个性,其草书得怀素的纵横肉瓷肆,笔力遒劲含蓄,中年后以草书笔法入画,因而人物衣纹线条率意、洒脱、文人画那种漫不经意的“逸笔草草”的感觉十分突出,具有委高的艺术品位和格调。
“珠山八友”瓷艺的书卷气,从邓碧珊的瓷板画《生趣都从笔底开》,亦可见一斑。画面精致生动的鱼藻配上诗的光环后,霞光四溢:“弄萍濯破镜花秋,掉尾扬鳍得自由。最怕碧峰岩下影有,风藤如线月如钩。”邓碧珊的诗意趣动人,音韵平仄十分考究,意境幽深,比喻极富想象力,颇有严羽《沧浪诗话》中“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的妙境,他的书法字体庄重大方,笔法秀美,追认受颜真卿与赵孟頫的双重影响。
文人气十足的汪野亭,其作品连书写落款也重书卷气。如他的瓷板山水画的题诗:“秋色苍茫草木凋,霜薪采得半肩挑。深深落叶迷行径,山月随人过野桥。”隐逸之气跃然瓷上。瓷画中题诗、绘画、书法,体现出三位一体的书卷气。“珠山八友”成员中的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田鹤仙、毕伯涛、徐仲南等人,瓷艺作品中的的书卷气,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也正是这种书卷气,提升了他们瓷艺作品的文化品位,大大地丰富了他们瓷艺作品的美学价值,确立了瓷上文人画的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