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叶赫那拉氏,满族镶蓝旗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清咸丰帝奕詝登基后,于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第一次挑选八旗秀女,叶赫那拉氏中选,时年16岁,次年五月进宫事咸丰帝,为兰贵人,住储秀宫。咸丰四年(1854年)封懿嫔;六年三月生载淳,晋懿妃;翌年春又晋封懿贵妃。咸丰帝后,载淳继位,懿贵妃被尊为皇太后,诏旨尊称圣母皇太后,旗籍亦抬入上三旗。同治元年四月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以后又累上徽号。光绪帝死后,慈禧决定立傅仪为嗣皇帝,她自己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即死于中南海仪鸾殿,终年74岁。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慈禧经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显赫一时、影响至深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但是,她关注景德镇御窑厂的重建,饬令各级官吏尽快回复御窑厂烧造;亲自在全国筛选御瓷纸样画师;从国库中拨出大量白银,将王朝盛大庆典用瓷全放在景德镇烧造,对景德镇瓷器独有情钟却鲜为人知。
掌权后的慈禧,很快就把目光注视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景德镇御窑厂。但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由于太平天国与清廷的战争已变为一片废墟,荒废了十余年,向皇帝进贡的瓷器也断了档。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在给皇太后的奏折中称:“查景德镇地方,连遭兵燹,官民窑厂,停歇十有余年,老匠良工消亡殆尽。”慈禧一方面着令两江总督刘坤一迅速派前署监督蔡锦青返回景德镇,竭尽全力,重建御窑厂,招募工匠恢复窑厂烧造;另一方面,继续按大清惯例,下派御瓷的生产任务。在她的关注和高压下,四年后,景德镇御窑厂就显露生机,皇帝用瓷开始陆陆续续押运进京。
当时的御窑厂烧造瓷器可以大致分为是大运瓷、传办瓷以及贡瓷。大运瓷一般是按常例烧造的皇帝日用瓷器、赏赐用瓷;传办瓷是为皇帝临时赶造的专项用瓷,主题性明显,但没有规律性。这二类瓷的烧造经费都有皇帝在国库中开支,清朝基本上用关税银支付。最后一类贡瓷,它是地方官吏为取悦皇帝,自掏腰包进贡皇帝的瓷器。在慈禧时期,除大运瓷、贡瓷不计其数外,传办瓷的烧造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创下了历史奇迹。
同治大婚用瓷是这一时期御窑厂承担传办瓷的重要部分,它开创了皇帝大婚用瓷在景德镇烧造的先例。1867年(同治六年)10月,慈禧下旨,由钦差大臣李鸿章筹银13万两,下拨景德镇御窑厂,作为大婚用瓷烧造经费。同时,宫里还下发一批纸样,包括14大类、98种花色,提前五年,经费、纸样全部到位,并着手烧制。大婚瓷以三个方面为主:一是婚礼筵席用瓷。这类瓷数量巨大、品种又多,包括盘、碟、碗、勺、杯等,画面以喜庆为主体;二是皇后嫁妆用瓷。包括妆奁、果盒、花瓶等,这类瓷数量不特别大,但制作尤为精巧、色彩绚丽,要求很高。
慈禧不仅儿子大婚用瓷在景德镇烧造,而且她祝寿的万寿瓷也来自景德镇御窑厂。在慈禧专权的48年里,祝寿宴共摆了四次,其中最为奢华的寿宴是1894年(光绪二十年)慈禧60大寿,它的规模和排场都是史无前例的。据记载,慈禧万寿瓷多达9万件,如果按当时朝廷定的标准3两白银1件瓷器计算,仅万寿瓷耗银27万两,开销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