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热闹红火的收藏市场,惹得许多市民决心一试。诸如感冒细菌一般可以传染。这个比喻虽说不太雅,但却很能形象地形容当前的收藏热。收藏的确有很多乐趣,无论是精神上的满足还是物质上的满足。既然如此,那路人甲打个喷嚏、路人乙就难免鼻子眼儿痒痒,这还都是关系亲近的。现在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源铺面而来,传播速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可对于初涉收藏的朋友来说,这趟”浑水“可不是好趟的,盲目追求孤品,试图一蹴而就的想法要不得。
孤品一:《中秋帖》母本现市?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之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王献之所临,目前则认为系米芾临摹者为多。而不管是王献之还是米芾,都是名满天下的大书家,珍爱古玩字画的乾隆皇帝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藏于自己的书房,并将书房更名为三希堂,可见此三帖的稀有与珍贵。
即便如此稀缺,仍然有人在鉴宝节目中,带来一幅字帖,声称他这件是《中秋帖》临摹的原本真迹!实际上,这件不仅不是真迹,甚至非笔墨写就,不过是质量还算不错的印刷品而已。
孤品二:瓷母不止一件?
瓷母也称各色釉大瓶,是乾隆年间烧制的86.4厘米高的大瓷瓶。因为整个器物包含历代瓷器的各个品种,集高、低温色釉和釉上、釉下彩于一体,其烧造工艺繁复至极,有“瓷器之母”之意,故名,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发现的瓷母仅此一件,也就是藏界行话所称的孤品。
但这还是不足以撼动藏友们的决心。鉴定现场仍然会出现有人抱着瓷母,信誓旦旦而来。当然,鉴定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赝品,而且十不开门的赝品。
孤品三:一溜长信宫灯马踏飞燕
长信宫灯,汉代青铜器,1968年出土。因宫灯曾放置于窦太后的长信宫而得名,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1985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图形标志并沿用至今。
这两件可以说是青铜器藏家耳熟能详的稀世珍品,毫无例外也都是孤品。在一些仿古青铜器店这样的仿品很多,但一旦到了一些不法商贩手里,摇身一变就成了稀世珍品,连哄带骗高价售卖,偏偏还就有人抱着捡大漏的心理将省吃俭用的血汗钱买来求鉴,让人惋惜。
孤品四:鬼谷子又下山
“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是全球仅存的8件元青花人物故事瓷之一,在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全球最高拍卖纪录。
这样的常识,或许是不懂,或许是不信,在鉴定现场,还是会有藏友拿着“鬼谷子下山青花罐”,而且故事是有鼻子有眼,说是“爷爷的爷爷爷爷”传下来的。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春晚上学来的?
收藏的根本仍然还是要多学多辨。希望收藏界令人扼腕的打眼故事,能惊醒一味追求孤品的朋友。如若一意“孤”行,其结果极有可能是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