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在艺术品收藏圈是个永远的话题,人们都愿意聆听一个个或真实或夸张的捡漏故事,不过,随着艺术品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知,这样的“捡漏”神话,已经不太可能被复制了。有经验的艺术市场从业人士认为,不仅当代艺术,如今书画文玩陶瓷杂项等各种传统收藏门类也都不像上世纪中后期那样,大量有价值的藏品因各种意外而流传到市面,“所以,抱着捡漏的心态去收藏,是不可取的。带有投资目的购买平价艺术品无可厚非,但千万别指望靠这个一夜暴富。”
邹达怀作品 《平安富贵》
王昌彪作品 《春夏秋冬》
寻找“买得起的艺术”
“买得起的艺术”是指能够满足大众购买艺术品愿望的廉价艺术品。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那一年,廉价艺术品博览会在伦敦诞生。
廉价艺术品博览会上的艺术品价格都在3000英镑之内,包涵油画、摄影、雕塑、版画等各种当代艺术种类。纽约、悉尼、墨尔本、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也在之后几年相继举办了大大小小的艺博会或者艺术节。近年来,这一概念开始在国内流行。
“买得起艺术节”能够在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根本,被认为是中产阶级消费需求的上升。在这种艺术节上,成名艺术家的版画、水彩画、纸头小画等展览或者年轻艺术家的油画展,都是工薪阶层“买得起的艺术”。被收藏率最高的就是那些尺寸仅有明信片大小、价格不过几百上千的“纸头画”。
平民收藏 有心就好
工薪阶层的经济水平有一定的限制,基于这样的客观条件,有必要在三个方面加以注意:
第一,忌“贪大求多”,要立足于现实,捂着钱包搞投资。从工资中省出来的血汗钱,可谓“粒粒皆辛苦”。为了收藏某件艺术作品,或某一批艺术作品,不惜倾尽储蓄的做法,严重不可取。
第二,忌“跟风求名”,不要听别人说某艺术家的作品很值钱,就盲目跟风。因为即便名气很大的艺术家,也不一定每件作品都是精品。只看签名、不注重分析作品本身,就容易人云亦云、陷入盲目。
第三,忌“浮躁求利”,把收藏艺术品当成是一项家庭理财投资,这在普通藏家之中也很常见。需要注意的是,可以把短线投资和长线投资结合起来,千万不要做“近利主义”者,不要过于奢望投资艺术品能够一夜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