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陶瓷生产发展到清代,进人了它的全盛期,特别是在康雍乾时期,更可称得上是达到了古代制瓷的高峰。代表当时陶瓷生产水平的,仍是全国制瓷中心——瓷都景德镇。这里的陶人以其勤劳的双手生产出了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制品,而这里的文人则倾注满腔的热情写下了一首首优秀的陶瓷诗歌。流传至今的古代陶瓷诗歌,要数清代的数量最多,反映的内容最广,这除了年代离我们现在较近外,有意识地保存从而散佚较少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这些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陶瓷生产的情况,不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笔者结合当时的陶瓷诗歌,试对清代,特别是康、雍、乾时期景德镇陶瓷生产的有关情况及陶瓷产品的艺术成就进行阐述。
一
景德镇古称新平镇,又以其位于昌水之南.早在唐代,这里就有了昌南镇之称。英语中china指的是陶瓷,而China指的则是中国,尽管该词义最早出现于何时已难以确考,但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一读音来自是“昌南”的谐音。看来,在外国人眼中,陶瓷最能够代表中国。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识,极有可能就是从瓷器开始的。
唐代制瓷的良好基础,宋代陶工的继承创新,特别是宋代真宗皇帝将“景德”(1004-1007)这一用于帝王年号的名称赐给昌南镇,不仅是昌南镇的陶瓷业受到极大的鼓舞,更为宋元以后这里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影响,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们不负重托,自宋以后,这里的陶瓷业得到长足发展。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瓷局,定制枢府器。明初,朝廷即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专门生产朝廷用瓷。有明一代,景德镇陶瓷生产已经确立。清承明制,景德镇设置的官窑,在清初顺治年间就已是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这样的生产势头一直延续到乾隆中期,其余绪更是影响到晚清直至珠山八友乃至当今。
景德镇有悠久的制陶历史,也有杰出的制瓷成说。这里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却是陶工向往的地方。历代战争动乱,人民迁徙,不断为这里输送了大批能工巧匠。“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晋人赵慨因大大提升了新平镇制瓷技艺而被人们奉为佑陶之神,这些随都有史籍记载,但缺乏事物验证,史家不敢轻易首肯。“武德年间假玉瓷”之说、“霍窑”之说,以及颜真卿于唐建中年间与友人们在新平云门教院(原址在今景德镇市区马鞍山西麓)月夜雅集啜茶所写“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等诗句,白纸黑字,均记录在案,也是因尚未发现令人信服的窑场瓷片,学界至今不予认可。不过笔者始终认为,没有相当的制瓷基础,宋真宗时期,“景德”这一代表帝王隆恩的桂冠决不会平白无故奉送给昌南镇。从现代学者的考证和他们的研究成果看,隋唐五代时期昌南镇所产瓷器与其他产瓷区相比并无优势可言,何以在宋初短短四十年即能引起皇帝那么大的兴趣,再说,景德镇之名既是蒙皇恩而来,该名称当最能使古镇感到荣耀,西方人用“昌南”之谐音,而不是以“景德”之谐音称瓷器和中国,似透露出昌南镇在改称景德镇之前,即有“China”一称中国和瓷器的消息。只是考证重事物而不重推理,因而上述种种悬案只能留待后人破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