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陶瓷老艺人无私献秘方
宋代开封城的地面已被历史上黄河一次次的泛滥掩埋于七八米之下,像其他名瓷那样靠窑口发掘出来的瓷片进行化学分析后获得配方的路途是行不通的了,何浩庄只有另辟蹊径。
文献记载最初“官汝不分”,这让何浩庄眼前一亮,于是他带着同事,开始拜访汝瓷和钧瓷的老师傅。听说杭州的南宋官瓷也恢复烧制了,他又马上转战江南,哪知却吃了闭门羹。“当时烧制南宋官瓷的瓷厂领导说,其他车间都可以随意参观,唯独官瓷不行。”
沮丧的何浩庄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得知南宋官瓷的恢复烧制是萧山瓷厂和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完成的,即刻又赶往浙江美术学院。“邓白、高建新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官瓷的历史传承情况和知识,还带我们参观了实验窑口,并建议我们到景德镇看看,那里明清的御窑厂可能也有仿北宋官瓷的。”
在景德镇,何浩庄终于遇到了世代仿官、汝、哥三种瓷器的80岁老人吴昌明,他已是吴家第九代传人了,“文革”中为了护瓷家破人亡。看到何浩庄如此执著,吴昌明将官瓷秘方郑重地交到了何浩庄的手中,希望北宋官瓷能回归故里。
老人的配方并没有完全解决难题。“景德镇的瓷土是高岭土,烧出来的是白胎,而河南的瓷土是不太纯粹的高岭土,含有铁等微量元素,胎体呈灰褐色,对釉和开片等也有影响。我们的配方还要不断摸索,但老人的秘方还是给了我们最重要的信息——北宋官瓷的釉质一定要像玉般厚重莹润。”
成功:北宋官瓷艺术光辉重现
一次次拜访学习,有如点起了一盏盏的指路明灯。借鉴汝瓷的配方成分和南宋官瓷的造型特点,何浩庄在釉质上下了最大的工夫去突破。“釉的厚度,直接影响到北宋官瓷的玉质感。我发现汝瓷的胎比较薄,釉上得厚些烧制时很容易脱釉。于是又借鉴了钧瓷把胎做得厚一些,同时先烧一遍,再沾釉,胎在釉缸里泡上一次,出来稍微晾一下,再沾一次,如此反复三次沾釉,经过火的洗礼,釉中形成了小小的圆形气泡晶体,对光进行散射,那感觉果然像玉了。”何浩庄说,“为了逼真,我们的高仿品都尽可能地重楷模、遵典范,也会买来玉器厂磨下的碎料和进釉料中。”
经过一千多个日日月月的探索,1984年,何浩庄觉得当代北宋官瓷应该符合鉴定要求了。专家们却争论了起来,没有窑址瓷片做支撑,何以去确定这就是北宋官瓷?一听这难以定论之言,何浩庄急得心脏病都犯了,直接被留在了医院。因南宋官窑遗址已发掘,为了鉴定会能够如期举行,何浩庄终于同意将北宋官瓷鉴定会的“北”字忍痛舍去,改为了宋官瓷鉴定会。当来自北京各个部委、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等各大博物馆的专家走进展览室的时候,对北宋官瓷面目了如指掌的他们,却不得不承认这恍如一个北宋官瓷艺术王国。最终,冯先铭、傅振伦、李知宴等国内著名古陶瓷专家认定:“仿制品釉色如玉,风格逼真,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北宋官窑传世品媲美。”
此后,何浩庄的作品频频获得中国国际博览会金奖等奖项,并走出了国门。有一位日本官瓷爱好者希望用一座工厂跟他换北宋官瓷的烧制配方,何浩庄婉拒了:“北宋官瓷生于中国,我想看着它在中国好好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