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釉,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由于窑变釉出现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釉”。
《景德镇陶录》认为:“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对这种具体的“人巧”之法,《南窑笔记》记载道:“法用白釉为底,外加釉里红元子少许,罩以玻璃红宝石晶料为釉,涂于胎外,入火藉其流淌,颜色变幻,听其自然,而非有意预定为某色也。其复火数次成者,其色愈佳。”而这种“人巧”的窑变也往往不是一种特定的色彩。
色彩窑变釉瓶
窑变的结果,不外两种情况:一是窑病,二是窑宝。《南窑笔记》说:“釉水色泽,全资窑火,或风雨阴霾,地气蒸湿,则釉色黯黄惊裂,种种诸疵,皆窑病也。必使火候釉水恰好,则完美之器十有七八矣。又有窑变一种,盖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奇色,光怪可爱,是为窑宝,邈不可得。”
同时,窑变釉瓷器在入窑后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釉方及釉的化学组成方面的差异。釉方的化学成分不同性质也不同,而绝大部分厂家还没能力解决大批量生产中釉方的比例严格化问题,一般同一种釉色在成分上可能会有微量的差异。一个合理的钧釉组成,是钧瓷窑变的基础。钧釉的化学成分经现代科学分析,基本的有十几种,并含有40多种微量元素,十分有利于钧釉窑变现象的产生。
二、瓷釉料加工的粗细程度,施釉工艺的不同,烧成后就会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一般情况下,釉层厚时窑变效果好,釉的色彩丰富,乳浊度高,纹路容易形成。釉层稍薄时则釉面变化少。另外,采用不同的上釉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三、胎质和器型的差异。不同种类、不同化学成分组成的泥胎,其性质也不相同。
四、火候,不好掌握。即使同一种釉,在烧成过程中由于一氧化碳浓度的随机性及间歇性,窑内温度变化等环境差异使钧釉分相及析晶条件发生变化,导致最终不确定性的结构形态分布。
五、釉层通过对光线的反射、透射、偏转和散射等物理过程,使不同波长的光以不同比例随机混合,产生色彩差异。
六、烧成工艺,烧成是窑变瓷生产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该工序中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微妙变化,都会影响到瓷器的窑变效果。装窑时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装窑产品的稠密与稀少,烧窑时所用燃料的种类以及燃料质量的优劣,还原气氛的轻重,烧成温度的高低,烧成时间的长短,熄火后冷却速度的快慢,外界气候的变化以及烧窑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等,都会使瓷器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