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及拍卖业的迅猛发展,造假、作伪无孔不入:陶瓷、玉器、钱币、青铜器、字画及各类杂项都有。尤其在历史上出产相关资源的地域,造假兴盛,竟已形成产业。
“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这些话并不全是危言耸听,让我们先来回顾下中国艺术品市场上著名的艺术品造假事件:
一、以2.2亿元天价拍出的“汉代玉凳”,不需专业质疑,历史常识就能戳破造假:汉代人是席地而坐,凳子还未发明。
二、“金缕玉衣”造假案中,某商人自己找来一堆玉片,请文物专家串成成品,随后又请来5位专家为这件“文物”估价24亿元人民币,以此骗取银行贷款。
三、“石鲁遗作风波案”里的381幅作品全是赝品,造假者为了让这些假画成真,曾出版过画册、找过国内著名书画鉴定专家题跋、找到媒体进行大量报道,甚至还在北京举办过“石鲁遗作研讨会”。
据媒体报道,目前集文物仿制、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在国内已拥有超过10万从业者,每年收入超过百亿元。另一组数据更令人咂舌:雅昌中国艺术品数据库2012年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在中国20个城市中有约25万人从事艺术品制假、售假,这些制造中心至今仍非常兴旺。以青铜器为例,一条流水线每天能造出成百上千件成品,几十元的投入换来的是成百上千倍的利润。
拍卖业内一位权威人士曾私下承认,现在艺术品拍卖包括古玩,拍卖保真率不超过30%,在拍卖市场上也经常会出现赝品,这已经不是行内的秘密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物艺术品交易更为活跃,成为继金融、房地产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投资对象。利益面前造假盛行,钱币造假以古钱币为主、书画造假以临摹为主、瓷器造假以做旧为主、拍卖造假以做局为主,从过去人工造假到如今高科技产业造假,甚至形成了仿制、包装、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
检测鉴定机构也是鱼龙混杂,现行鉴定机制对于机构没有明确权利和义务,缺乏追责制度。这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直接导致了收藏者对于艺术品市场的疑虑和不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世界艺术品市场的接轨。
艺术品市场造假盛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以市场利益为准绳,直接造成了艺术低俗化以及其他不健康的现象,道义责任、社会责任、文化使命乃至更加宏大的道德社会理想被沦丧为空泛的概念。
人们吃了假药、假食物,中了毒马上就可以制止,但艺术品造假,其毒素是在无形中向社会蔓延,毒害的是社会的诚信、学术的标准与审美品格的追求。艺术品作为精神产品,是美感、情感、哲思的艺术综合表现,如果大量假冒的、低级的文化产品充斥市场,侵害的不单是知识产权,也不仅是艺术家的物质利益和个人名誉,而是人们的价值观与审美标准,给社会精神层面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艺术品必须要打假。治理古玩、文物艺术品市场的乱象,规范拍卖秩序,刻不容缓。”我国艺术品市场或已中毒不浅,众多关心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学者、专家纷纷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包括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要规范拍卖行的一些拍卖行为,建立行业诚信。要在艺术品鉴定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制度,明确规定对所拍品鉴定真伪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