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成本是企业生产所支出的物质耗费和劳动报酬的总和,它在产品的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工业产品的成本约占价格构成的70%-80%,农产品的成本约占价格构成的50%-80%。给某些工艺类艺术品定价,生产成本也是主要依据。比如玉器厂家在产出成品之后,大多用成本法进行价格评估。他们通常将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累计起来定价,包括原料费、设计费、加工费、税赋、人员工资、管理费等,再加上合理的利润。玉器的买家通常也从成本考虑价格是否公道。首先,他们要弄清玉器原料的种类和质地,原料越昂贵,出价会越高。其次,他们还会考量器物是否经过精雕细琢,雕琢得越精细,出价会越高。原料和加工支出,正是玉器生产的两项主要成本。
给纯艺术品书画定价,有时也依据成本。因为书画的尺幅不同,耗费纸墨和工时各异,所以会被分别定价。比如,郑板桥在扬州卖画时订立润格为:“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齐白石也在画室中贴过润格:“花卉条幅:2尺10元,3尺15元,4尺20元,5尺30元,6尺45元,8尺72元”。又因为工笔画的技法更细、费时更久,有时同一位画家的工笔画价格是意笔画价格的3倍。用平方尺衡量书画价位因操作简便,也是市场的惯例,比如雅昌艺术网在制作古代国画、近现代国画、当代国画艺术家价格指数排名时,计价单位便是平方尺。
不过,按尺寸算价钱的方法,遭到很多人反对。
2011年,资深艺术策展人贾廷峰在他的《“平尺论”要了中国画家的艺术生命!》一文中说,他策划过几百个书画家展览,对“中国书画的交易价格不论品质优劣,单以尺寸大小而定,犹如菜市场卖菜一般按斤论两”,始终如鲠在喉。2006年,在《收藏》杂志组织的专题《平方尺何以定位艺术品的价值》里,西泠印社拍卖总经理陆镜清认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境界有所不同,不能以尺寸论价。杭州恒庐美术馆执行馆长席挺军也认为:画家在各个时期的创作水平不同,价值也有区别,单从尺度衡量过于片面。即便材质很被看重的玉器,单纯以生产成本论价也不全面。玉器收藏者在购买高端玉器时,除了看重玉料质地、雕琢工艺,还要了解玉器的创作时代远近、稀罕程度大小,作者名气高低、历史背景深浅等。
艺术品以成本论价,其实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因为目前内地并没有具体的确定艺术品的方法,“平尺论”便成为权宜之计。用平方尺算价钱,也与内地艺术品市场投机盛行有关,投机者不是喜欢收藏艺术品,而是像炒股票一样去炒作,用平方尺看行情显然更方便。而在相对成熟的香港艺术市场,便没有书画以尺幅论价之说。随着内地书画市场逐步走出幼稚,人们会更加关注作品本身的质量,精品意识正日益体现。
作品的精品特征,正是来自艺术品在工料之外的隐性生产成本——技术性垄断成本。
所谓技术性垄断,是企业为获得高额利润,用独有技术生产别人无法生产的产品,从而实现销售和价格操控。书画是否属于画家的精心之作、代表之作、创新之作,是否出自画家的艺术创作高峰期,是判断其价格的重要依据。原因在于,这些精心之作、代表之作、创新之作、艺术高峰之作的技术水准,往往登峰造极,为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艺术家所不及。此类作品一尺的价格会胜过普通作品十尺,一些小尺幅作品也会拍出大价钱。同样,玉器也经常根据雕刻者的名气、作品的优秀程度定价,玉雕大师作品的价格往往高出普通人的许多倍。
除了这些显性和隐性的生产成本,艺术品在特殊的流通过程中,还会产生许多被忽视的成本。
第一项是交易成本。
艺术品的交易途径有很多种,包括艺术家-购藏者、艺术家-中介-购藏者、收藏者-购藏者、收藏者-中介-购藏者,等等;艺术品交易的模式也是多样的,包括地摊、门店、拍卖、网络,等等。不论哪一种,其中的大多数交易成本是隐形的,比如:搜寻艺术品及交易对象信息的成本、评估艺术品品质的成本、与交易对象议定价格的成本、自己制定交易决策的成本、监督交易对象守约的成本,等等。由于艺术品本身和交易对象的特殊性,这些成本经常很大,并且又很难用货币量化。
可以量化的,是拍卖交易中的部分成本,主要是税费和佣金。国际拍卖巨头的佣金很高,比如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收取买卖双方佣金最高25%,德国拍卖行甚至达30%以上。内地拍卖佣金较低,近年也普遍上涨为买卖双方各收12%(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给卖方打些折扣)。拍卖交易的费用可能包括:图录费、装裱费、保管费、维修费、包装费、运输费、保险费、评估费等。在国内拍卖交易的税赋主要是个人所得税,从国外拍得艺术品则需要支付销售税、进口税等。
第二项是保管成本。
普通商品的保管费用包括仓库折旧费、保险费、修理费、冷暖气费、通风照明费、装卸搬运费、管理费等,因为普通商品的仓储条件不是很特别,保管时间一般不会很长,所以保管成本占价格比例不大。但艺术品通常很珍稀,为避免收藏期间因湿度、温度变化带来的损伤,需要的维护费用很高。《华尔街日报》文章《收藏艺术品的隐形成本》说:在欧美,一个好画框很可能就需要1万英镑,一间30平米收藏室的环境监测设备,每月可能开销1000英镑。为了规避被盗等安全性风险,保险费又是必不可少的开支。
第三项是损耗成本。
李万康博士在《艺术市场学概论》一书中,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重要画论《论名价品第》,述及作者张彦远将画家或作品划分为上古、中古、下古、近代四个阶段,并明确把时间作为绘画价格的决定因素:上古贵于中古、中古贵于下古、下古贵于近代。究其原因,是每一件历代画迹的存世,都以无数同代名画的烟扬耗散为代价,随着历史的延伸,幸存艺术品的价值必然与时间同步递增。
许多艺术品属于收藏品、甚至属于文物,它们除了在每个收藏者的保管期间可能发生变质、变形、变色、崩裂、残毁等损耗外,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损毁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把艺术品的流通放在数百、甚至数千年时间里看,这些损毁都应该计入其价格成本之中。大多数人认为,宋画价格高于元画、宋瓷价格高于清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原因即在于此。
第四,艺术品作为投资品时还有“资金时间成本”。
资金时间成本也称“金钱的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使用过程中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等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价值量也不相等,今天的1元钱比将来的1元钱经济价值要大。加之通胀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常态,让“资金时间成本”更为明显。因为艺术品价格更不确定、变现更不容易,所以,投资艺术品比投资普通商品所占用的资金可能风险更多、时间更长,所付出的“资金时间成本”自然更大。
投资者近年将艺术品作为热门投资品种,是看中了艺术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但考虑“资金时间成本”后,实际涨幅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大。我们看分别高居“油画总成交额排名”和“近现代国画总成交额排名”首位的赵无极和齐白石,2000年至2010年作品年均增值26.4%、30.3%,而同期国际金价的年均涨幅为16.6%。这样,在2010年,赵无极作品成交价只有达252万元以上,齐白石作品成交价只有达64万元以上,才算跑赢金价。而实际上,这一年两者跑赢金价的仅占成交量的53.2%、64.8%,如果扣除期间的保管费或交易费,该比例还要降低。即便把资金委托给艺术品投资机构,“资金时间成本”仍不可小视。比如收益相对稳定的艺术品基金,需要较高的资金门槛、较长的投资年限。
以上,便是艺术品在生产和流通必须付出的成本。只有了解它们,买家才不会对艺术品售价大大高于工料的成本而不悦,卖家才不会因为只赚到蝇头小利就沾沾自喜;也只有精算出它们的数值,才能给艺术品确定合适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