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喜爱古瓷的朋友,对苏麻离青并不陌生。元晚期和明早期的青花瓷器以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现在的瓷器发烧友大都以能收藏一件苏麻离青瓷为无尚荣耀。而收藏的前提是要能识别苏麻离青的真假。
苏麻离青的独特标记是“吃胎”。所谓“吃胎”是指苏麻离青和胎釉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釉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凹,其特征包括:“凹陷”、“网状纹”、“串珠”、“锡光”等等。中国名瓷网把这几个特征整理如下,以作参考:
一、凹陷
图一苏麻离青料釉面留下的不规则片状凹陷,凹陷是“吃”进去的深入胎骨,而不是做出来的,与硬刮、酸烧的效果绝然不同。
图二 凹陷有线状、点状、带状,都随笔势自然形成,造假不自然常与笔道走势相悖。
釉面上出现或轻或重的凹陷,是苏麻离青绘画的必备特点,侧光看凹陷的形状呈不规则状,在釉下会呈现出片状、点状、线状、带状等不规则形状,有闪亮的锡光,或铁锈斑。这种凹陷,是用当时的青花苏料,瓷土胎质(二元配方),以及所用釉料等多种物质材料相溶后,经过高温锻烧,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后在釉面上留下的特征。因为当时的物质材料和复杂过程都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其留下的本质特征也是做假者不可企及的。目前市场上见得更多的是改革开放后的景德镇高仿。凹陷可以仿,但用硬器刮,用化学药品烧,用锐器扎,用笔画出来的凹陷是突变的,微观上是不自然的,需细心比对。
二、蛛网纹:
苏料的吃胎凹陷是共同特征。但凹陷和凹陷各不相同。有一类苏料极为特殊,它的结晶斑在釉下会留有类似毛细血管的网状纹,人们习惯称为“蛛网纹”。 据研究,元代进口苏料和明早期郑和下西洋之后进口的苏料是有明显不同的,蛛网纹只在元代少数精品青花器上出现过,所以人们推断蛛网纹为元代青花器的一类,是不无道理的。
图三 画面会随画笔走势出现“蛛网纹”,是一类元青花的独有标志。
三、串珠纹:
图四 勾勒时中锋行笔,苏料会用“吃胎”凹陷留下笔道痕迹,笔道内直线排列着不规则的圆点凹陷,形状像一串珠子,称为串珠纹。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有一种很具时代特征的绘画技法,即先用细笔中锋,将物象的轮廓以单勾或双勾粗略勾出,然后一笔或重复涂描,称之为单勾平涂/双勾平涂,统称为“勾勒平涂”。勾勒也好,平涂也好,只要用的是苏料都会有吃胎凹陷。这里强调的是勾勒时因为用的中锋行笔,绘画苏料厚重,勾勒线条会变成深入胎骨的凹陷线,并且凹陷的线条上会出现成串排列的不规则的圆点状凹坑,凹坑有绒毛状晕散,像是用线穿起的“串珠”,专家藏家称之为串珠纹。串珠纹是苏料吃胎凹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和蛛网纹多出现在较精细的元代青花器上,在鉴定中可作为一类进口青花钴料的“基因”符号使用,但不可据此将无此特征的一概排除在苏料之外。
四、锡光:
图五 侧光下宝石蓝色凹陷下的锡光
关于锡光,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在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浅淡处结晶斑点较少,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呈现金属锡光,并且下凹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可辨凹凸不平之状” 。这一论述全面而精辟。就是说锡光是由苏料中的钴铁的结晶斑点所致,浅淡处和浓重处呈现出的颜色各不相同见上。这一些都需侧光而视才有体验。锡光和凹陷一样是苏料绘画留下的固有痕迹,只是或轻或重或隐或现而已。锡光作假在现代高仿中是常见的,但常漂浮在表面,光泽暗淡,甚至有的像黏贴在上面,有可以刮掉的感觉。这也是鉴定是否是苏料的重要依据。
当然,苏麻离青的真品少之又少,难见真品或将成为藏友的一大憾事。而且苏麻离青的特点远远不止这些。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发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