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新闻资讯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收藏聚焦

虎子与熨斗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4-07-31 编辑:张博 点击:2165

经常关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一锤定音》的朋友,想必对现场的一位专家并不陌生。他,慈祥和蔼、平易近人,一头灰白稀疏的头发顺势梳于脑后。宽厚的脸庞,高高的额头,脸色泛红,神采奕奕。他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专家杨静荣,也是《一锤定音》的座上嘉宾。

前段时间,杨静荣先生就有收藏爱好者质疑《一锤定音》现场出现的陶瓷熨斗应是虎子一事,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大概从陶瓷工艺学造型设计和民俗学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一番解析。这也应是陶瓷爱好者需了解的一些常识,在此中国名瓷网将其汇总如下。

先说虎子,其用途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但现在普遍倾向于前者,认为虎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夜壶”。

镇江博物馆 虎子 中国名瓷网

镇江博物馆 虎子

虎子的质地有多种,比如金属制、漆制、木制、陶制等。其造型也是变化多端。东晋时期,出现了扁圆形虎子,到宋代以后,基本以扁圆形为主,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邯郸陶瓷公司第五瓷厂还在生产。造型与宋代定型的扁圆形基本一样。虎子是实用器皿,无论造型如何变化,陶瓷工匠首先考虑的还是其实用价值,所以凡是虎子,其口部直颈较为宽大,均为圆形,而且口部均设计在边缘部位。东汉时期略有变化,口的位置相比之前略有上翘。到了六朝时多呈现出45度的斜角,保证了使用更加方便。宋代以后扁圆形的造型流行,而且变化不大,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实用,其次扁圆形陶瓷可以直接拉坯成型,生产时省工省力,成本低廉,市场销售有竞争力。关于虎子也是有官用和民用之说。比如,六朝墓葬出土的虎子,多出自贵族之墓,造型不但丰富,釉色纯正,做工精良,有的器物还刻有确切的纪年款,历史、艺术、研究价值比较大。而从南朝到宋代以后,虎子基本都是实用器,民俗认为它属于不登大雅之堂之物,故多使用灰陶、釉陶或缸料烧制,成本低廉,颜色灰暗,不使用时存放在背阴处,尽量不引起人们注意。

我们看《一锤定音》现场出现的这个瓷器,有一个平整的底面,这也是熨斗的一个首要因素。对于陶瓷这种材质,要烧成像平板似的底足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是虎子,底足可以做成圈足、卧足或者支足,既好烧又可以减少废品率,成本低廉。但是熨斗需要平整的底面,陶瓷工艺发展到乾隆时期日趋成熟,才可以烧造出平整而不变形的底面。所以嘉庆、道光时才会出现陶瓷熨斗。

清光绪青花熨斗 中国名瓷网

清光绪青花熨斗

熨斗的出现大概经历了四代的更新。早期的熨斗是正烧,底足无釉,这应该算是第一代产品。虽然底足无釉,但是底面十分平整。第二代产品到光绪时改进为立烧,底足有釉,光滑平整,使用时更加方便,而且成本低廉,造型与前期产品基本一样,只是前端呈三角状,更接近现代熨斗造型,美中不足之处是立烧圈足裸露在外,美感略显不足。第三代产品出现于上个世纪前半期,造型又有变化,灌水处增加了盖,避免使用时水溢出,这种熨斗直到解放初期仍在生产。第四代产品与电气相结合,只是底板为陶瓷的,都无釉,以金属陶瓷为主,现代还有纳米陶瓷等多品种。第一代产品和第二代产品容易被误认为虎子,尤其是第一代产品,底足无釉,更容易成为误解的理由。但从实际中,由于使用用途的不同,第一代的熨斗底部使用痕迹十分明显,底面虽有包浆,甚至看上去粗糙,但是仍然平整,用手摩挲感觉十分滑润,完全可以说明它们的实际使用用途。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