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筒,俗称“官帽筒”,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创制于嘉庆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流行得到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其用途渐由实用转为陈设观赏品。由于器形易于展示画面,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富有观赏性,因此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清代中、晚期至上世纪50年代,人们都将其放置在上房内的八仙桌或条案上,在居中摆放的插屏、座钟等旁边放置成对帽筒,十分显眼。帽筒器型有圆柱、高筒、六楞、竹节、镂空等,一般通高28厘米,直径23厘米左右,材料以瓷器为多,也有木、竹、漆、景泰蓝等。瓷帽筒有青花、粉彩、矾红、金彩、色釉、浅绛彩、雕瓷、刻瓷等,绘画题材非常丰富,山水人物、花卉、吉祥图案、动物、书法等种类繁多。它继承了华夏古代艺术品的传统,集绘画、书法、题诗、印章于一身,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早期的帽筒主要是官员使用,相当考究,多数是六方形、还“开窗” (指镂空设计)用来通气和放熏香。 进入民间之后,帽筒功能慢慢发生变化,转变为厅堂的陈设瓷。百姓住家厅堂陈设,讲究“东瓶西镜”,中间放一时鸣钟,以象征“终(钟)生(声)平(瓶)静(镜)”。帽筒形态也逐渐转变为“不开窗”的圆形样式。
帽筒的制作工艺、制式、纹饰艺术都反映出当时的民风民俗,到了现在,更是一种雅俗共赏、能够以小见大的古董瓷器。从帽筒上还可以看出我国南北方文化差异,在北方,帽筒更多地体现“做官文化”,加官晋爵,亲朋好友就会送帽筒祝贺其“高升” ;在南方, 帽筒则逐渐成为陪嫁的物件,折射出南方的“嫁妆文化”,比如说宁波一带,帽筒是不可或缺的嫁妆之一。
判断帽筒的收藏价值,品相完整、成双成对是首要条件。名家所绘、图案精美的更具有收藏价值。帽筒的形制是多样的,有圆筒、四方、六方和八方,加工工艺有镂空、堆塑等。装饰工艺也较繁复,有青花、粉彩、矾红、金彩、色釉、浅绛等,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矾红、金彩、色釉等。但是在“文革”“破四旧”时期,不少人物图案的帽筒遭到破坏,如今人物图案的帽筒往往更稀有。目前市场上,官窑粉彩帽筒价格最贵。最为普遍的是浅绛彩帽筒,传世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