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是元代青花艺术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元青花最具魅力的地方。由元青花所开创的景德镇釉下彩绘瓷器为景德镇陶瓷拉开了大发展的序幕。
虽然学术界对于元青花的创烧时间至今仍莫衷一是,但关于元青花的釉下彩绘技术渊源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宋元时代中国北方的磁州窑和南方的吉州窑在釉下彩绘技术上对元青花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分析元青花的装饰艺术之前,我们仍然需要首先了解它的装饰方法。
从现存实物来看,元青花的装饰方法可以概括为三种基本方式:第一种为单纯的彩装饰,是元青花装饰的主流。这里面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白地蓝花,最为普遍,有学者对这种装饰方式的具体笔法进行了分析,全面归纳出点、画、搨、染四种笔法。二是蓝地白花,即白地蓝花的反向做法,不同于元代的蓝釉白花瓷器。纹饰用细线勾勒,纹饰间隙用青料涂抹或者以细密的平行线条绘海水纹、水波纹、方格纹等作地,笔法如同今天素描中表现阴影的手法。青料抹地的手法在国内出土元青花中目前还没有看到,而见于中东、印度地区传世或出土的大碗和菱花口大盘。细线绘地的手法则广泛使用在瓶、罐等云肩图案内以及一些大盘上。三是青花加釉里红,仅见少数几例,如江西丰城出土的“至元戊寅”(1338年)铭青花釉里红塔式四灵盖罐和楼阁式谷仓,以及河北保定元代窖藏出土的一对青花釉里红盖罐等。在这些器物上,釉里红装饰均为涂绘的色块。
第二种方式是彩装饰与胎装饰的结合。这里面可分三种情况。一是青花加印花,二是青花加刻划花,三是青花加贴花。
元青花的第三种装饰方式是彩装饰与釉装饰的结合,即青花与蓝釉共同装饰在一件器物上,非常罕见。现仅有一例,就是印度德里图格拉克王宫出土的一件外蓝釉内青花双凤菊花纹圆口大盘,口径41.2厘米,盘底无釉,外壁满施蓝釉,内口沿青花绘菱形纹,内壁为缠枝莲,盘中心为双凤穿菊纹。
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下元青花的装饰特点都有哪些。
1.精者甚精,粗者甚粗。这是老一辈专家孙瀛洲先生对元代瓷器的评语,也可以恰如其分地概括元青花的装饰特点。元青花的大件器物使用上等青料,发色鲜艳,绘画精美,以出口中东、印度地区者为代表;小件器物则多使用下等青料,发色灰暗,绘画粗率,以出口东南亚地区者为代表。
2.纹饰布局疏密并存。元青花中的大中型器物通体满绘、装饰繁密;小件器物则只选择主要部位进行装饰。通体满绘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的:一是利用主辅配合、宽窄不一的多层装饰带;二是通景绘画,有人称为适合纹样。多层装饰带的布局设计并非中国的传统,而是来自于伊斯兰装饰艺术的影响。元青花上的装饰带有多至十几层的,可谓密不透风,有时即使一些狭小或者不易被看到的区域也不放过,如玉壶春瓶的口沿、盘子的外壁等。这种繁密在“至正十一年”云龙纹象耳瓶、安徽汤和墓出土缠枝牡丹纹盖罐以及伊朗、土耳其收藏的诸多菱花口大盘等器物上都有充分的反映。
3.喜用云肩、开光等分块装饰手法。元青花大器在多层次布局外,还盛行在局部区域用云肩纹和花形开光来开辟独立的装饰空间,以增加构图的变化。云肩为元人服饰上的典型装饰元素,“制如四垂云”,将其放在瓶、罐类器物的肩部,并取四之数,与人的服饰有异曲同工之妙,将其放在大盘的中心,宛如盛开的鲜花。据考证,开光的本源也是来自中亚、西亚地区的波斯萨珊银器和清真寺建筑装饰元素的影响。
4.图案设计变化多端。元青花的图案设计在注意构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并不恪守陈规,而是避免程式化,在构图和题材的搭配上极尽变化之能事。有的利用同心圆,有的利用云肩,有的利用圆形或花形开光,有的利用变形莲瓣,或者几种形式任意组合,填入各种各样的纹饰题材,犹如万花筒里看世界。不过,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些大盘的构图思想充分体现了伊斯兰装饰艺术中精确严密的数学知识。
5.绘画笔法自由利落。与后代青花瓷器相比,元青花的绘画笔法可能锋芒毕露、多有瑕疵,并不精到完美,但运笔爽利劲健、自由洒脱,刻画形象准确生动。元青花的用笔,大件器物上点、画、搨、染无所不用;小件器物则多见实笔绘画,运笔迅速。因不像清代康熙青花瓷器那样能够“墨分五色”,浓淡多变,元青花的用笔有时被学者称为“一枝笔”绘画,即勾勒和渲染使用同一枝笔之意。
6.纹饰题材广泛,以传统内容为主。元青花的纹饰可分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两大类。主题纹饰包括人物故事、鸟兽虫鱼、花草瓜果、树木山石等各种内容,还有个别特殊题材如十字金刚杵。
元青花的这些纹饰题材从多渠道汲取营养,如元代的版画、织绣、建筑。鉴于元青花绘画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统一性,有学者考证元代将作院的画局参与了元青花纹饰的设计并提供了彩绘的粉本,由此推动了元青花的生产。
元青花人物故事的构图经常将人物置于由山石、庭院、树木、花草等组成的环境之中,各场景之间多以云、石、松、柳等进行自然的隔断,用竹篁芭蕉、兰花灵芝等进行点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元青花在元代的开花结果同它在元明之际一定范围内所受到的鄙视同样是历史的真实。然而,当时间的车轮滚滚而过,新事物经过历史检验和大浪淘沙,逐渐融入主流、得到承认以后,传统艺术从此就注入了新的血液,并因而更加深厚、更为丰富。今天,当我们回首那段新事物萌生勃兴的历史时,自然不再抗拒,而是客观地将其放入历史长河之中加以讴歌,并确定其应有的地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