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新闻,说外国某博物馆收藏了中国多少多少文物,许多人便会说他们是强盗,掠夺了中国那么多的瑰宝。首先,笔者很了解这些爱国人士的心情,但不得不说那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在国际知名博物馆参观中国的艺术品或者是在海外的拍卖会购买中国艺术品,首先要了解中国艺术品在海外市场流传的历史,这有利于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正所谓“知彼知此”。
中国“china”打开海外艺术品热
中国艺术品进入海外市场可以追溯到明晚期。明政府为安全考虑,从洪武开始断断续续实行海禁,企图将国门完全封闭起来,然而政府的这些措施,只能使正常的官方贸易受到打击,民间贸易仍然照常进行,瓷器的输出趋势不可阻挡,数量越来越大。公元十七世纪,英国和荷兰先后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广州、福州、厦门、金门等地同中国展开贸易,主要经营中国陶瓷。他们将瓷器运往俄罗斯、荷兰、波斯、印度、欧洲等地销售。欧洲各国的老百姓、官僚乃至王公贵族都喜欢使用中国瓷器,甚至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耀,除了经一般贸易途径购买之外,如果遇上拍卖会,人们更是踊跃参与。据不完全统一,1880年前后,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700多万件。可以说,是中国的“china”打开了海外艺术品热。
多渊源背景下,参拍者需回归理性
到了近代,中国艺术品流失海外,其一有正常交易或赠送;其二便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掠夺;其三是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带出境;其四是一些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军阀和奸商,以极低价买下偷运出境。所以我们不能把能够在海外的博物馆和拍卖行看到中国艺术品完全归结于西方的掠夺。了解中国艺术品进入海外市场的历史渊源,一是提醒中国买家在拍卖会看到中国的艺术品,尤其是国宝级的艺术品,不能太过激愤,徐回归理性;二是即便是由于过去的掠夺使中国的国宝级艺术品流散在海外拍场,也应从外交以及法律的层面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