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新闻资讯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收藏聚焦

梅瓶的源流与演变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4-07-31 编辑:张博 点击:2625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的近足处微外撇,形成了修长优美的S形曲线,因而受到人们长久喜爱,其造型还远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国名瓷网就梅瓶的源流与演变加以阐述,希望对藏友们提高鉴藏知识能够有所帮助。

  一、梅瓶的得名及用途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二、梅瓶的前身——鸡腿瓶

  北宋以前的陶瓷器中,并无梅瓶造型,唐代仅有接近梅瓶的白釉瓶,与我们后代所说的带有S形曲线的梅瓶造型有一定差异。

  梅瓶的出现与辽国契丹族有着重要关系。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在唐代就与北方汉族多有交往,《辽史》称“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为了适应迁移生活,契丹人仿照革囊创烧出便于携带的陶瓷提梁壶(俗称“马镫壶”、“鸡冠壶”)。他们还创造出了一种上粗下细、状如鸡腿的长腹瓷瓶,用于运水或储酒之用,这种鸡腿瓶被很多现代学者视为梅瓶的雏形之作。小口是为了避免盛装的水、酒溅出,减少酒的挥发并方便携运,辽墓壁画中还有表现契丹人运输鸡腿瓶的画面。鸡腿瓶口小、胫细、腹长,用绳索捆绑后背运很方便,倒梯形造型使绳扣越勒越紧,确实很适合契丹人游牧射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需要。

  辽代梅瓶有茶叶沫釉和白釉剔粉、白釉划花、白釉剔粉填黑等种类,装饰图案多为牡丹纹。造型上,有继承契丹传统造型的鸡腿瓶。

  三、宋金时期的梅瓶

  鸡腿瓶传入北宋后,北方汉族地区也开始烧造这种长腹小口瓷瓶,最终使梅瓶造型固定下来,在宋代南、北方民窑中多有生产,而少见于宋代的官、汝等官办瓷窑,说明梅瓶作为盛装实用具主要为民间生活所使用。在造型上,北方梅瓶较多保留了契丹鸡腿瓶的痕迹,形体修长而秀丽,瓶口为蘑菇形或梯形,便于使用绳索捆扎。而南宋景德镇生产的影青梅瓶和江西吉州窑等地烧造梅瓶,其高度明显低于北方梅瓶,容积缩小,腹径较大,显得矮而胖,造型上显得比较小巧,反映了当时大江南北不同窑区的产品有一定地域特点。

  宋代北方生产的梅瓶以耀州窑刻花梅瓶为代表。这件青瓷刻花梅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口径7.5、足径11、通高48.4厘米,造型挺拔修长,瓶腹无接胎痕迹,说明系一次拉坯成型,显示了耀州窑制瓷匠师的高超技艺。由于长腹小底梅瓶不便于放置,耀州窑在北宋时期还创造出一种吐噜瓶,造型上看如同将长腹梅瓶截去下半部,这种瓶型在北方名为吐噜瓶,据说因酒从瓶中倒时发出“吐噜”响声而得名。河北定窑、磁州窑和河南扒村窑、鹤壁集、登封窑诸窑都烧造刻花梅瓶。

  北宋的梅瓶都为小口、腹修长,底部比较小,到北宋晚期和金代初期,梅瓶的造型有了发展,梅瓶的底径增大,直接可以放在地上,不必再依赖木制支架了。

南宋梅瓶标准器下面几件可为代表:是南宋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白釉刻花梅瓶,现藏广东省博物馆,口径4.3、底径9.4、高31.8厘米,肩部装饰以流畅的刻花缠枝莲纹,辅以浅细篦纹模拟水波,如同随着微风摇曳的满塘莲荷,莲花水波与淡雅的影青釉相互映衬,给人满目清新之感。19919月,四川遂宁金鱼村发现过一处南宋窖藏,出土瓷器985件,也包括青白釉梅瓶8件,其中的青白釉刻花梅瓶还带有浅杯形的瓷盖。  

金代和南宋时,还出现一种口部稍大的新样式梅瓶。这种大口梅瓶在耀州窑北宋晚期到金代初期曾有烧造,窑址中发掘出土过多件。这种北宋晚期开始出现的大口长腹梅瓶,造型上看应是自小口梅瓶改进而来,其装酒量有所减少,高度较北宋时降低,口部与底部尺寸均增大,放置时应不必依赖于支架,也便于使用提子一次打出一斤、半斤的酒来,是对梅瓶造型的一种改进。四川广元大足石刻中保留有南宋石刻地狱图,雕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其中一幅雕刻为劝饮图,图旁镌刻有《大藏经》文:“世尊告诸比丘饮酒者入地狱”,画面上一男子手捧带托盘的酒碗劝饮,身后的女子抱持一大口梅瓶。从大足石刻劝酒图可知,南宋时这种大口梅瓶在南方地区也有烧造,用途亦是装酒用具。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