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黄色是至尊之色,是帝王专用色。因此,从明代开始,当真正意义上的黄釉瓷烧制成功以后,黄釉瓷器便成为宫廷用瓷,为皇家所垄断,决不许民间使用。
黄釉
明清时期,皇宫的一切,包括龙袍、龙椅、御辇等,甚至是紫禁城里面的琉璃瓦,都是以黄色为主色,直到现在,黄色和红色也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主色调。在古代民窑烧制瓷器时即使可用金彩,但是也不可以用黄釉。
据资料记载,景德镇窑烧造的黄釉瓷所废弃的瓷片,都不能在当地销毁,要拿回京城处理。中国传统的低温黄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就已经出现,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的色调不是真正的黄色,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纯正的黄釉瓷始于明永乐年间,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但以弘治时期的黄釉最负盛名。
明代弘治年间的黄釉瓷色调均匀一致,釉面平整,光洁度好,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由于其色调较淡,而显得娇嫩,犹如鸡油之色,又称为“娇黄”、“鸡油黄”、“浇黄”。到清代黄釉瓷达到了一个顶峰。清代黄釉瓷在沿袭明代黄釉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在器型、纹饰上面有所创新,品种也随之增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于历代皇家对黄釉瓷的烧造、使用控制得特别严格,真正的黄釉瓷器是难以仿造的,再加上其传世数量稀少,所以黄釉瓷均被各大博物馆作为国宝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