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釉,像一个不受艺术家掌控的精灵,自由地在土与火的世界里挥洒生发,它是特别的,每一次精彩诞生,都像是自然赐予的礼物,就是艺术家自己,也再难复制,正是它独一无二的万千姿态,给了艺术家即使百折也不悔追求的勇气。
如果你走进景德镇陶瓷馆颜色釉陈列室,仿佛立即就被层层姹紫嫣红,五颜六色的彩云所包围,那姿态各异的陶瓷造型,加之“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花釉真是绚丽多采,令人眼花嘹乱,在陶瓷釉料中,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最复杂的,恐怕要算窑变花釉了。
早在宋代,我国就已经出现窑变花釉。《博物要览》中谈到宋代的“官窑”、“哥窑”时,说道:“二窑烧出器皿,时有窑变,……于本色渤外变色,或黄,或紫红,肖形可爱。”特别是钧窑(河南禹县)的铜红釉,也就是所谓“钧红”,就是一种名闻中外的窑变花釉。古代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峦’的词句来赞美这种“窑变花釉”。
古人对‘窑变’的起因也曾做过研究,据《饮流斋说瓷》载:“窑变者。仍烧窑时,火候不匀。偶然釉汁变色之故,大抵欲作深红之色,非一种颜料所能造,必参以它种颜料。而火候深浅之处,红色失而它色露。变成种种形状不等。颇为特异,因之踵作,尽本偶然者。后遂成为故然矣,窑变先后所制,也各有不同。若康熙末年之窑变红蓝二色,均不发黑,其釉与郎窑之釉略同。若雍正末、乾隆初之窑变,其釉与色,与郎窑迥异,且有带款者。尽纯乎人工故意制成者也”。
任何一种绘画艺术掌握其材料性能(即工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家后天的各种修养决定了其作品格调的高下,窑变是门疑罕的材质,也正是因其疑罕更令人妩媚、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