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瓷博会期间,古窑将复建复烧景德镇历史上有名的“狮子窑”,亦称“槎窑”,这将成为近年来我市复建复烧的第11座古窑。作为今年瓷博会的一大看点,“狮子窑”目前的复建情况如何,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地方?近日,记者来到古窑民俗博览区,探访狮子窑复建复烧背后的故事。
复建如初,来不得半点马虎
走进古窑民俗博览区,景区内复原的各式窑炉古色古香,让不少外地游客流连忘返,感受到景德镇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位于清代镇窑对面的工棚内,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施工。记者发现,在已搭建好的木质仿古屋檐下,一座外部由石头堆砌而成的底座护墙已经初具雏形。通过台阶走到2米多高窑址的上方俯看内部,只见窑炉内壁由一层层窑砖堆砌而成,形成了一个足有上百平方米的空间,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余和柱,正带着工人们在窑口内搭起的作业台面上,用窑砖和挛窑泥进行着挛窑作业。
“水泥受高温易爆裂,这里使用的挛窑泥就是农田里的泥,和窑砖一样,可以耐受高温。”现场负责监造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柴窑把桩师傅胡家旺告诉记者,正在进行的挛窑是一道十分重要的工序。挛窑看上去简单,堆砖抹泥,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很繁琐,从工序上讲包括脚蓬、顶棚、靠壁、烟囱、满口等五大部分,每个部分又有很多道小工序,一般人不潜心苦练十多年,很难将其熟练掌握。
“像建窑炉拱形顶部和窑头,如果建筑过程中计算不精确或操作失误,窑炉就有可能倒塌。”就在胡家旺师傅向记者介绍时,他发现由于工人操作较快,导致挛起的窑头角度有些倾斜,当即要求大家将出现失误的所砌窑砖予以拆除,再按照要求重新作业,从而确保复建如初的质量要求。
“狮子窑”见证景德镇瓷业发展
槎窑为何会被称作“狮子窑”?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历代瓷窑复烧专家顾问团团长周荣林告诉记者,这主要和烧窑所用的燃料有关。他解释说,清代时期景德镇瓷业除有以松柴为燃料的柴窑外,还有一种就是以松枝杂木等槎柴为燃料的槎窑。因为松枝杂木蓬松,体积较大,槎窑的投柴口和燃烧室会比一般的窑炉大上许多,外形像狮子,所以被形象地称为“狮子窑”。
“因为松柴火力强,所以柴窑一般用来烧制细瓷;槎柴做燃料的狮子窑大多用来烧制粗瓷,也就是民间的日用瓷。”周荣林介绍说,由于清代全国乃至全世界对景德镇瓷器的需求量大增,为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民间应运而生了以槎柴为燃料的“狮子窑”。有关资料显示,清末景德镇有狮子窑70多座。
“在某种意义上说,槎窑的出现是与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同步的,充分体现了景德镇人利用、合理配置自然资源的智慧。”周荣林如是说。
古窑复烧,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狮子窑遗存极为稀少,为挖掘传承这一陶瓷历史文明,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启动了传统狮子窑的复建复烧工程。今年瓷博会期间,狮子窑将点火复烧,再次成为瓷博会万众瞩目的焦点。”周荣林介绍说,作为手工技艺和民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上,只有在生产线上实现传承,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的形式保存下来。对“狮子窑”的发掘整理,是景德镇历史文化的又一重大利用与传承,这对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是一大贡献。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从2009年开始,古窑民俗博览区已经成功复建复烧了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和明清御用六式窑,复建复烧后的清代狮子窑将作为新的成员,进入古窑景区历代系列典型瓷窑行列。今年瓷博会期间,古窑景区11座历代古窑将更为完整地表现景德镇制瓷历史,向世人展示出千年瓷都的独特魅力。(来源:景德镇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