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横行,藏市亟待整治
“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每年交易额达到上千亿元,因为拍卖市场资金交易量大,参与人数多,因此拍卖市场已成为假画等文物艺术品流通的第一大市场,但拍卖法中有免责条款,拍卖行对售假不承担责任,使拍卖市场成为中国不保护买售人权益的最大市场,看到有的收藏家花了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收藏的都是赝品,真是非常痛心。这个问题到了必须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提到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赝品问题,知名收藏鉴赏家刘文杰显得特别激动。
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上,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张大千等名家书画作品极为火爆,不论大拍小拍,几乎每场都有。“名家作品怎么会越拍越多?”据齐白石家人及弟子们统计,其作品最多不会超过1.5万件,其中馆藏约五六千件,扣除多年来的损毁,估计现在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总量不会超过1万件。然而,据雅昌网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齐白石作品上拍量就达2 .5万件左右,成交1.4万余件,远远超过了真品存世量。业内人士估计,能真正流入拍场的齐白石真迹,也就千件左右,其余那些九成以上都是赝品。
再以傅抱石为例,学术界公认其作品存世量2000件左右,其中约1000多件收藏在博物馆,然而这些年来共拍卖傅抱石作品6500多件,成交2878件。再以李可染为例,学术界统计其一生画作共1000多件,除去赠送给各个博物馆收藏,流向市场也就五六百件,可是他的画拍卖量已超过7800件。
至于陶瓷等古器物类,由于保存难度大,损毁多,鉴定难度大,市场上的假货更多。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今在古玩城等一级市场上已经很难看到高质量的真品,至于拍卖二级市场,真品率也非常低,拍假售假已成为业界的一个常态。
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巨大经济利益刺激下,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出现专仿名家书画的作坊基地。
投机炒作积聚风险
两三年前,一股神秘资金,突然杀入古玩市场,见到民国时的银元就收购,拉动其价格直线上升,由几十元一枚猛涨至千元左右一枚,一些人快进快出,很快发了财,而一些不明就里的收藏者,以为袁大头奇货可居,竞相收藏,没料到行情不久就下跌,每枚从千元左右猛跌到四五百元,让许多收藏者深度套牢。
“都是投机惹的祸”,沈阳市资深收藏家张允民告诉记者,近年来,传统意义上的收藏鉴赏已经彻底被颠覆,收藏群体从小众化转向大众化,收藏行为从秘不示人转为广泛宣扬,收藏目的从鉴赏研究转向击鼓传花式的投资和投机,一件件历经沧桑留传下来的文物,被当作赚钱的标的,在接盘者手中传来传去。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两三年当中,中国文物艺术品出现了新一轮火爆的行情,各路投机资金狂热入市,市场炒作一浪高过一浪。
在天价诱惑下,人们不愿再过多地关心文物艺术品的真赝、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只关心钱,只要能赚到钱,一切都是次要的;衡量一个收藏家是否有成就,也以他是否赚了钱发了财为第一指标,市场到处弥漫着浮躁的投机情绪。
让收藏回归理性
据全国拍卖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显示,去年全国共举办文物艺术品拍卖会1949场,成交额576 .22亿元,增速有所回落。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认为,政府部门、文博机构及媒体,要为引导理性收藏负起社会责任,不要过分宣扬文物艺术品的投资属性,防止为文物投机造势。
著名文物学家谢辰生表示,文物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要防止将文物过度产业化;原来上拍卖会买东西都是收藏的多,但现在很多投资方面的人士,纷纷进入,而且势头非常强劲,买东西不是为了收藏,只是想转手卖,甚至搞份额化交易的文交所,适度合法的市场交易是必要的,但不能完全拿文物来投机赚钱,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就对文化繁荣起到负面作用了。
亮点描述
由于鉴定水平的制约,交易诚信的缺失,市场规范制度的薄弱,当前,我国文物艺术品投机性日益增强,直接带动了制假售假的空前繁荣。其后果便是,赝品充斥市场,绝大多数人收藏的都是新仿品,一些怀有一夜暴富之梦的投机者,屡屡上当受骗,陷入破产绝境。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政府部门和媒体应该加强引导,让文物艺术品投机热降温,让收藏回归理性。
据《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