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长久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传承有序、技艺深厚。但恰恰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让陶瓷艺术家们产生了审美疲劳,阻碍了陶瓷艺术的创新。
市场的风向,直接影响到了艺术家的创造。对于陶瓷艺术品,社会上有很多的追随者。也就是说,传统样式的陶瓷已经有了很大市场。要让陶瓷艺人们抛弃原有市场,去进行创新,这对于手工艺人来说要求就太高了。
比市场因素更深一层的,是艺人心理上的审美疲劳。不是艺术家不想创新,而问题是他们已经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创新。对于改变,他们是不放心的。由于传统陶瓷艺术一直沿袭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使得艺人们逐渐依赖固有的审美,认为传承只是将样式和工艺传统沿袭下来。然而,不管技术再熟练,也难以上升到艺术家的层面,顶多是个熟练工匠。实际上,工艺与艺术的区别在汉语的表达中就已给出了答案。工艺,工在先艺在后;艺术,艺在先术在后。“工”是指劳动、技能,具有可重复性,是技术的层面。“艺”包含思想、创造,具有不可重复性,是修养的层面。“工”的比重越大,“艺”的含量就越小。工与艺本无高低之分,更无贵贱之别。只是“工”能普及,从业门槛低;“艺”难普及,从业门槛高。
何不将关注焦点集中在陶瓷的纹样和工艺特征上,不仅是传统艺人的习惯,也是如今陶瓷学术界的习惯。多想想为何那个时代会流行这种东西?背后的东西又是什么呢?以往的陶瓷艺术品,都跟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比如,在宋代,宋徽宗等最高统治者的文化水平很高,许多官吏也都是文化名人。在他们的眼光下,能流传下来的陶瓷艺术品水准就较高。宋代的五大名窑,大多是单色釉,除了造型以外,没有太多发挥装饰的空间,但依然显得高贵。艺术风格恰恰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新颖的。反观今天的陶瓷艺术品,时代的倾向性并不明显。这些问题,都需要陶瓷艺术家进行研究,并指出其弊病。
收藏中国陶瓷,是因为把陶瓷当作文化史的象征物。然而,没有创新,中国的当代陶瓷如何体现出当代中国文化?如何像前代一样,继续成为中国文化史的象征物?这些问题,并不能被当今陶瓷市场的繁荣所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