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全国首个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建设的艺术品仓库正式启动使用,消息一出,舆论对此意见不一。有专业人士指出:此前银行只是作为艺术品市场的参观者或参与者出现,但是,随着艺术品市场呈现多样化,银行将一改身份,或将深度参与涉足到艺术品市场。但是,有许多藏家却认为,艺术品收藏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缺乏标准、“以人为本”的行业,其需要的是藏家的收藏基础以及良好的收藏理念。
其实,在此前,外资银行也一直在尝试艺术品与银行的“联姻”,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瑞士银行,其对艺术品市场上的动作直接影响到了国际艺术品的价值。国内银行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并做了些许的尝试,如2007年民生银行推出的“艺术品投资计划”;2009年建设银行推出的“国投信托盛世宝藏1号保利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都是对艺术品市场呈现金融化、多样化所作出的回应。
在国内,2007至2011年期间,艺术基金、信托成为金融业参与艺术的主要方式,但是到了2012年下半年这一领域的参与量却骤然减少,原因就是当时以书画为代表的艺术品行情,经过2010年、2011年高速增长以后,逐渐进入了理性回落的时期。接着,随着兑付高峰期的进入,给这些机构造成的压力巨大,致使这些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不得不采取措施。这也是金融参与艺术品市场的风险之一。
另一方面,目前艺术收藏市场的投机心理过盛,金融机构也尽量避免承担投机风险;加之现阶段的艺术品抵押融资的有效需求并未全面形成、保险公司也未有相配套的财产险业务,来分担抵押物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所以,文化金融仍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想要真正将这条路走熟、走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