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一句诗,让人对粉墙黛瓦的古徽州浮想联翩。4月4日,香港著名影星成龙连发4条微博,声称要将自己20年前购藏的4栋安徽古建筑赠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微博一出,顿时引发千层浪:支持一方赞同成龙做法,认为只要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保存于哪儿并不重要;反对一方则认为,徽派古建筑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成龙不该任意向外国进行捐赠,主张将文物捐赠给国内大学或者就地保护。
不过,在关注这四件古建筑命运走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对当下古建筑保护现状的反思。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件事出现以后,大家才会想起徽派建筑面临的尴尬。值得一提的是成龙正是在新加坡实地考察拟捐古建筑的安置地点后大受感动,“看着那些精致的模型和三维图样、镭射扫描,我才知道他们已经做了周详的考证和周边环境设计”。一所外国高校对于中国建筑的重视令我们感动,更令我们汗颜。
同样这样的一种情结发生在这几天我与一位外国友人的交流中。一个美国人,一个退休的老人,他决心把自己一生收藏的瓷器带回中国。他说,瓷器是中国宝贵的财富,是中国的象征。“我已经是将近70的人了,我希望把它们带回中国,给他们找到一个合适的买主。然后,我愿意把我的钱捐献给这里的学校。”一个外国友人对中国瓷器的热爱,对中国珍贵文化的认同同样令我们感动。
中国的瓷器真正出现在东汉,到唐代开始,已远销海外。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宫廷贵族以收藏中国瓷器为荣,最初他们不懂瓷器,只知道来自中国(CHINA),“CHINA”叫出名后,瓷器就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瓷器也成了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在海外的代表性器物。无论是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外销瓷出口到欧洲,并被欧洲宫廷誉为尊品;无论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海外苏富比、佳士得拍卖中国古代瓷器创下一个个世界拍卖纪录,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品在世界艺术品收藏拍卖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曾在海外有着如此高声誉的中国瓷器,在国内却一直受到主流文化社会的冷遇。中国传统文化界整体上还未真正认识到中国历代瓷器代表的是一门文化;如果只是把中国的历代瓷器当作生活日用器物、工艺品摆设器物、投资,而不深入研究其隐匿着的文化内涵,那么中国瓷器代表的文化终有一天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