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与“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的《“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引来了众多的质疑,而且质疑声大有“泛滥”之意,逐渐从此次展览扩大至“天下收藏”这个节目。更有藏家出来直指矛头,希望首博即刻撤展,以免继续误导观众;而《天下收藏》更应该立即停止“砸瓷”的行为;同时,对已经被砸的瓷器和碎片进行封存,进行科学仪器检测。
此次展览可以说,仍然延续了“天下收藏”节目一贯的“砸假”风格,以此为噱头,从节目中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精品,同首博的馆藏精品对比展览。就是这一比成为了这起事件的导火索。著名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反复观看展览后发出声音,“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
众多藏家的质疑,专家的质疑,其实基于一点儿是对所砸瓷器的“不服”。这恰恰反映出收藏鉴定领域的一个潜规则——鉴而不定。在收藏市场,学术的鉴定永远是鉴而不定,因为的确没有办法定。鉴定无非一是仪器鉴定;二是人为鉴定。仪器鉴定,可以确信不疑,随着科学的发展,会不断推翻前面的鉴定。因为后人绝对是比我们还聪明,新的鉴定方法、鉴定仪器会不断涌现出来。而人为鉴定,则往往受收藏经验、收藏知识等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就人为而言,故宫博物院等专家的鉴定不一定比业余级别的要准;“官方”的鉴定不一定比民间的要可靠。换个角度,即使是多年的老资格收藏家也不一定会准,马失前蹄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虽然《天下收藏》的制片人一再表示,他们有一个博物馆和文物局的鉴定专家、拍卖公司的高级从业人员、高端艺术品行业经纪人组成的鉴定组。有一个专业而严密的鉴定过程,每一件瓷器,至少要由3—5位专家鉴定,并且实行一票否决。但这并不足以堵人之口。
而顶在这起事件前面的另一大“罪名”——对民间收藏力量的削弱,更是令收藏界不悦。“这样的行为,不仅不能给民间收藏的瓷器正名,还极大的伤害了民间藏家的感情,更甚者造成了瓷器的大量外流。”(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从云)。原本对这些民间收藏应该施以最大的抢救和保护,而现在却变成了一锤定音。奉劝各位还是先别忙着否定、忙着砸掉它们,安下心来好好研究。这样的罪名可不好担啊!
此时,杜撰一句话“宁可信其一千,不可使一件错砸”。毕竟,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伤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