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2012年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使得景德镇艺术界风声鹤唳,坊间也更是流言蜚语。职称、名头这些原本承载着无上光荣的荣誉似乎开始变成当今艺术界的另一种诟病。收藏者奔着名头大的艺术家去,相对应地一些艺术家也是奔着头衔追逐。这种现象很普遍,不如我们自问,选择艺术品收藏你会不会注重头衔?
艺术品不是普通的商品,你说你单是从制作成本等数据来估算,显然是得不出实际的市场价格的。艺术家的学术地位、师承的流派和作品本身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它的价值。艺术品注重名头不对吗?也对,即使没有响当当的头衔,与其相关的名气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当今艺术界,没有“名分”的艺术家要卖出高价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那我们不禁要问了历史上的这些名家,他们在当时的“级别”、“职称”与他的作品艺术级别一定是对称的吗?
我们不可否认,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历史上,那些被后人尊称为大师的艺术家,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大都是贫民百姓。比如说我们熟知的梵高、齐白石等。梵高一生贫困潦倒,其作品也是在死后得到人们的认可。人们评价他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丹青妙手无人能识,厄运是他永远的朋友,大多数时候,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顽强的拼搏。徐悲鸿最早的时候也是非常穷,齐白石也是既没有职称又没有学历,曾经为了糊口用画换作白菜。但是一些“名头”还是有的。徐悲鸿后来遇到了很有“名头”的康有为,并有幸拜于门下。齐白石刚到北京时谁也不认识,参加一个聚会,没人理睬,这时很有“名头”的梅兰芳走进来,看到他马上迎过去,毕恭毕敬地称之为老师。徐悲鸿遇到这样的老师,齐白石遇到这样的学生,也相当于有了“名头”。这样看来,对于艺术家的身份,大家追名头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今天人们看重名头、虚名,并不代表以后也会这样。鉴赏艺术品是需要时间的,需要过程的,大家的识美能力也是在逐步提升的。如果以我们人人都有发现美的眼睛,都有识别艺术品的能力,那肯定更看重艺术品本身了。当然,时间,我们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