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提出,将会同有关部门,对鉴宝类节目进行引导,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禁止在节目中进行文物交易。
鉴宝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众多电视节目中的一枝独秀,是文物收藏热之后的衍生现象。电视鉴宝类节目使得小众化的收藏文化适应了大众化的电视传播,使专业知识得到了普及。从江苏卫视在全国最早推出的《家有宝物》,到央视的《鉴宝》、《寻宝》、《一锤定音》再到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可以说中央和各省市电视台的“鉴宝”、“寻宝”、“砸宝”等栏目频出。从客观上说,这类节目的存在对于向广大民众普及文物艺术品知识,推动广大民众收藏文物艺术品活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这些栏目误导的副作用也令人担忧。在一些鉴宝类节目中,为了走“时髦”路线,现场请来明星嘉宾评头论足、判定真假,在“猜”与“乐”之间,“古玩”在瞬间就被定了生死,一举落锤杂碎“其中味”。这些情景特别容易让人想起赌场里的猜大小,出结果的那一刻,鉴赏成了赌博,赏玩的味道越来越少,金钱的味道越来越浓。还比如一些鉴宝节目,标榜以真实艺术品买卖为主体形式,以“寻找最具眼光的艺术品投资者”为栏目的宗旨,通过交易的过程,把艺术品文化内涵、投资趋势等相关知识传递给观众。的确,节目形式很新颖,突破了以往艺术品投资节目以鉴定为主的单一形式,用模拟交易的方式,向观众介绍艺术品投资的技巧、知识、风险防范等,但不可否认地是这类节目给观众造成了一种投资误区,助长了文物炒作文气。风气带动之下,先浮躁而后疯狂,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对此,文物局要限制估价,禁止交易,可见对长期效果的重视要大于短期效果,即从遏止不正常的收藏心态开始。听到国家文物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对文物估价类节目进行限制,著名文保专家谢辰生说,文物本身的价值主要不是经济价值,而是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鉴宝节目对文物进行现场估价,是引导人们把文物作为发财的手段,负面影响很大。
当然,专家鉴定文物真假并没有错。据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博物馆每月第一周都会举行一场义务鉴定会,邀请河北收藏家协会的权威专家进行现场鉴定。在现场明显可以感觉到,老专家一方面要为文物鉴定真假,但更重要的是介绍这些“收藏品”的文化价值,而不是给这些藏品贴上价格标签,告诉藏友值多少钱。鉴定现场,也出现过执着收藏,前前后后30件的藏品尽皆赝品的藏友,不能不说这与鉴宝类节目传播的金钱观念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