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窑,是我国著名的瓷窑之一,位于河北临城县与内丘县接壤之地。刑窑创烧于北朝,到唐代,刑窑以烧制白瓷而闻名于世,尤其是其所烧制的洗白瓷,代表了隋唐两代白瓷烧制工艺的最高水平,不仅供宫廷使用,而且还远销国外。
据悉,继6月份在邢台内丘发现8座窑炉遗址群后,又新发现3座窑炉遗址,并且出土了罕见的隋三彩,唐代鸳鸯筒足分格盘等物品。截至目前,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共出土5种遗迹,其中窑炉11座,灰坑140多座,灰沟6条,水井30多眼,墓葬20多座。
出土的11座窑炉废弃年代除一座为唐代外,其余均在隋代。窑炉特点是多成组分布,埋藏较深,保存相对完整,大小不一,窑前工作坑内废弃堆积较为丰富。从一部分灰坑出土较多的北朝遗物看,一些窑炉的烧制年代上限当在北朝时期,灰坑中以北朝至隋初的最为重要,约有20多个。坑内遗物较为丰富,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邢窑遗存,也是一些窑炉可上推北朝的重要证据。”
据了解,遗物中比较重要的发现是“高”、“上”两种刻款器物残片,刻划在器物底足外壁上,大小不一,或许对已知的“盈”、“官”、“翰林”、“昌”等的字义解释和器物用途等问题有所帮助。
此次共出土了20多万片各类残片,包括瓷器、陶器、窑具、砖、瓦等。并且出土了罕见的隋三彩,釉色主要以黄褐色和绿色为主。三彩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目前出土唐三彩较多,隋三彩特别少见。隋三彩的出土,说明邢窑在隋朝甚至更早就会烧制三彩,而不是到唐朝后仿制的其它地方的三彩。此次还出土了“唐四彩”的残片,“瓷器残片从棱角形制推测,应该是一个瓷枕的残片,具有蓝、白、黄、绿四色,应该是‘唐四彩’的代表。”
遗址区内不只出土了瓦当,并且出土了与瓦当配套的瓦当模子,隋代刮条纹白瓷碗,还出土了珍贵的唐代鸳鸯筒足分格盘,盘中间被陶片一分为二。说明古人在以前多年前就讲究分餐了。北朝器物釉色单一,大部分器物不使用化妆土,隋代釉色种类增多,因大部分器物使用化妆土,使得釉色质量较好。
刑窑的形成为瓷器的发展与创新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以洁白、细腻、滋润、类银类雪的色调及朴素大方的造型见长。时人赞之谓:"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白如雪"。它的地位同景德镇瓷器一道为后世制瓷产生了深远影响。
邢窑的白瓷从瓷质上分成三个品种:粗白瓷、细白瓷和透影细白瓷。其中以透影细白瓷最为珍贵,其工艺顶峰登极,前无古人。
透影细白瓷的胎体洁白细腻,轻叩有金属声,烧制温度在1200°C以上。釉色纯白,与传说中的"夹雪"相一致,器物足部做工精细,有邢窑标志性的一圈刀削痕,器物的做工、烧制精细,很少有变形。在内丘古窑址出土有一件残破的隋代白瓷深腹实足杯,其不足1毫米厚度的薄胎已达到半脱胎的地步,将我国薄胎细白瓷的创烧时间从明永乐年间提前了近10个世纪。
中瓷文化(石家庄)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是集创作、交流为一体的专业艺术陶瓷传播企业,旗下“中国名瓷网”主要介绍景德镇瓷器和各艺术大师作品,是陶瓷行业全面专业的信息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