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大赏在望城区丁字镇铜官窑遗址公园内举行,这宣告湖南第二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的正式诞生。
据悉,湖南第一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为宁乡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炭河里遗址位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为西周早期的大型方国城址,是国宝级文物四羊方尊的出土地,以其重要的考古发现和重大的学术价值而被考古界命名为“炭河里文化”。
为配合这次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活动,从6月5日至6月9日,《长沙铜官窑考古新成果展》在新落成的长沙窑研究中心举办。
展品主要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与征集的长沙窑最具代表性的瓷器、瓷片,共计219件。其中包括长沙市城市考古发现的长沙窑瓷器、标本10件,长沙窑窑址近两年发掘出土的瓷器、标本186件。还有十分珍贵的唐代沉船黑石号上打捞出来的瓷器23件。(注:1998年,在太平洋的印尼水域,发现了一艘唐代古沉船,后来被命名为“黑石号”)
知识链接:
长沙铜官窑始创于唐“安史之乱”后,鼎盛于中晚唐时期,五代以后,渐趋衰落,前后经历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
绿釉杯长沙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即今阿拉伯国家地区)、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影响而逐渐创造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釉下彩陶瓷工艺。
早在东汉时期,岳州窑的早期青瓷就已向长沙窑区扩展。自东汉至唐,岳州窑全部烧制青瓷(包括褐釉和褐釉点彩),但其产品质量却不如越窑。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岳州窑逐步发展烧釉下彩瓷等新产品,其时代大致相当“安史之乱”前后。
“安史之乱”后,由于北方陆地交通不畅,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起来,这极大的促进了长沙铜官窑陶瓷产品的外销。长沙铜官窑紧靠湘江,北近洞庭湖滨,水路交通十分便利,这为其产品大量外运提供了优越条件,一条由湘江经广州、宁波通往亚洲各地及东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逐渐形成。为长沙铜官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