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新闻资讯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探索交流

此工匠与彼“工匠”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6-05-06 编辑:夏末 点击:3419

“工匠精神”是如今社会各个行业都在倡导、交流的话题,所谓“工匠精神”代表了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发展提质增效的根本方向。在艺术陶瓷创作中,“工匠精神”更有着与众不同的积极内涵。

艺术陶瓷的精髓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它是艺术家灵感、智慧与技艺的融合。一件好的陶瓷作品,艺术家不会忽视每个细节,力求至臻完善,这种对艺术的严谨与孜孜以求恰与“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可以说,在艺术陶瓷领域一直延续着“工匠精神”,只是在某个时代节点上,这种延续变得薄弱了。

除了“工匠精神”,笔者还联想到了陶瓷领域中的另一个“工匠”,这是名副其实的工匠。我们不能说工匠是贬义词,但它确实代表了呆板、急功近利、粗制、空泛。在瓷都景德镇,从事与陶瓷相关工作的人有很多,但能够真正称得上艺术家的又有多少?老一辈陶瓷艺术家会将毕生的经历投入到创作、创新当中,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手中的每一件作品。而这种“工匠精神”的精髓能够传承给年轻人多少,谁都说不准。

经济社会让人变得浮躁,年轻的艺术陶瓷从业者一样受着影响。在很多年轻人眼中,每一件作品都代表了金钱,而不是艺术。多出作品、快出作品让这些年轻人远离了“艺术家”,渐渐的成为“匠人”。景德镇学院教授王安维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到,“我每年只创作几件作品,可能我画这些作品时会很快,但更多的时间是用在构思上,用在突破上”。艺术家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精神,需要用艺术的名义去诠释创作,而不是以金钱的名义去完成工作。

很多藏家在看到年轻人的瓷绘作品时会摇头叹息:“匠气太重”,他们在作品中没有看到灵魂,只看到了机械的勾勒,看到了流水线式的重复粗制,甚至连给作品起一个贴切的名字都成为负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擅做山水,数十年的陶瓷艺术之路上,出自他笔下的山水作品有很多,但每一件都有不同的立意,每一笔都能看出艺术的沉淀,这才是大师风范。

是时候重拾失落的“工匠精神”了,要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就要放慢脚步、学会忍耐、沉淀自我,用“工匠精神”塑造自己的艺术感知、艺术素养,否则你永远都是一名工匠。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