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新闻资讯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探索交流

瓷筷筒的美好寓意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6-04-07 编辑:晓燕 点击:3160

古时候,人们喜欢将一些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器物之上,尤其是脸盆、茶杯、水壶、妆镜等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器具,更是被以纹饰、绘画、文字等赋予种种幸福吉祥的寓意。

这件瓷筷筒呈圆筒状,上粗下细。口径11厘米、高19.5厘米、底径9.5厘米。口沿平整光洁,颈部一圈凸起,饰连枝纹,下方饰一圈回文。筒身白地青花,发色清幽,遍绘云纹、弦纹及花卉纹饰。筒身一侧空白处,自上而下写有“添丁进粮”四字,笔画简练,看似随手草草而书,实则浓淡相宜,加上字形硕大夸张布满筷筒一面,突出了筷筒主题。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陶瓷器,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许多学者已研究为我国文字之始祖。到了唐朝,长沙窑开创用诗文装饰陶瓷之始,以后历朝烧制的陶瓷器物上都有文字的出现。

筷筒内施白釉,磨砂圈足。筒身一侧肩颈部有不在水平线上的两个圆形穿孔,一上一下,为系绳悬挂筷筒之用。筒底一侧有一椭圆形孔洞,为窑工烧制时特意而为,是为了便于洗干净的筷子沥干水分。筷筒烧制较粗糙,但器型修长,浑圆丰满,简单实用,纹饰杂而不乱,寓意美好。由于年代久远,筒身上布满斑点,穿过孔眼用于悬挂的麻绳亦污迹斑斑,透射出岁月沧桑。

筷筒主要用于放置吃饭用的筷子,家家户户都要用到,主要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以木质和瓷质最多。由于使用广泛,历代以来,各窑口多有烧造,尤以民窑最多。民国时期,瓷筷筒的烧造数量庞大,除了千家万户广泛使用外,很多人家还将筷筒与筷子作为女儿出嫁的嫁妆之一,希望女儿女婿成家之后能“快生贵子”。

在我国数千年的农耕社会中,男性一直都是生产劳作的主力,被称之为“丁”,生男孩则被称为“添丁”。“添丁送粮”为我国古时民间吉祥用语,与婴儿出生的民俗息息相关。婴儿出生第三天为“三朝日”,其家要做“汤饼之会”以示庆祝,除了外公外婆要送去婴儿衣帽鞋及摇窝等婴儿用具外,邻里也会登门道贺,礼物中一般都会包含一份大米,意谓“添丁进粮”,也即以此祝贺主人家早日添丁进口之意。因为有“快生贵子”的美好寓意,清末至民国时期,很多窑口在烧制瓷筷筒时,往往会在筒身上写上这四个字,便于出售。有些人便以写有“添丁进粮”字样的瓷筷筒作为馈赠礼品,赠送给新婚成家的亲戚朋友。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