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美人枕”所引发的风波至今尚未平息,从对拍品的质疑逐渐演变为对体制与法律条文的争辩,“美人枕”事件正在不断发酵,它也成为近年少有的收藏界热门话题。
天价“美人枕”
“美人枕”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震动,笔者觉得很大原因是舍得拍卖公司与贵州琮尚公司这次有点“过分”了。在国内的拍卖市场中,假拍或者做局的情况并不罕见,但没有哪一次会产生如此大的声讨。一家新成立的拍卖公司,在第一次艺术品拍卖中就拍出了如此的天价,加之贵州琮尚被网友不断起底,一场愚弄视听,践踏收藏圈儿底限的闹剧呼之欲出。如果说这件所谓“定窑珍品”能够低调一点,贵州琮尚在拍得藏品时能够低调一点,事情可能就不会发展到这一步。
然而,两家公司似乎卯足了劲儿要将事情搞大,结果就真的不可收拾了。一片喊假的质疑声中,无论是拍卖公司还是涉嫌假拍的企业都不敢再发出任何声音,眼睁睁的看着事态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不过,在一些业内专家眼中,这次事件也是好事,它让饱受诟病的《拍卖法》再次赤裸的呈现在公众面前。
在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研究员陈君达看来,拍卖闹剧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缺失造成的,假拍即便被发现也没什么风险,在暴利与零风险的背景下,为何不做呢?比如在北京,有不少所谓文化公司就在不断搞着这类畸形的拍卖,他们在高级酒店安排拍卖活动,作品全为“大名头”,标价动辄上千万,其实就是一些地摊货。不过,只要有一位不开眼的藏友买了,他们就稳赚不赔。
被质疑的“汉代玉凳”
当假拍乱象愈演愈烈时,《拍卖法》中的“不保真”条款似乎已经被认定为帮凶。《拍卖法》第61条规定:“拍卖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瑕疵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种“免责条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假拍的保护伞,让大量赝品堂而皇之的走入拍卖场,给藏友脚下挖出了一连串的陷阱。
既然《拍卖法》中的“不保真”条款被质疑已久为何还不修订呢?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主任刘双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已经操作了十年,但始终进入不了修订程序,难点就是拍卖行业太小了,不影响国计民生,根本排不上队”。由此看来,这种假拍、做局的情况还会继续下去,直到它有一天“影响国计民生”为止。藏友们该怎么办?除了擦亮眼睛、谨慎出手以外,似乎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期待《拍卖法》尽早被修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