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的青花瓷,以其清洌的发色、多变的造型在陶瓷工艺美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初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对于青花瓷来说,每个时代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这不仅是鉴定青花瓷真伪、断代的标准,也是欣赏青花瓷的历史依据。
唐宋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能见到的标本只有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20余片,通过对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可确认唐青花的产地在河南巩县窑。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碗、罐、盖等。纹饰以花草纹为主。
现在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这10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粗有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
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三氧化二铝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画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等。人物有高士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等。
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这时期的瓷器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兴盛,终是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明清青花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瓷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明初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